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0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女儿所在科室里,父亲走了…
他们在医院跨年,承受着不同的身体、心理、情感压力
本报记者 陈丽娜

2022年12月31日晚上7点,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31岁的男护士周新继一路飞奔,和同事将一名突发呼吸衰竭的患者送往重症监护室。送完这个病人,周新继还没歇口气,又有救护车转运病人到急诊室门口,他再次投入新的战斗……

近期,许多和周新继一样的白衣战士们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跨年”当天,记者走进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记录一线医者的战“疫”故事,聆听他们的新年愿望。

院前急救、中途转运、到院检查治疗……这些繁琐的工作都需要急诊科护士极为专业的业务素养来支撑,虽然压力大,但周新继却很坦然:“能挽救回一个生命,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得。”

急诊科主任向娟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戴着耳机没日没夜地拨打电话,联系各个科室,协调住院床位,安排患者救治事宜。由于高负荷工作,向娟患上了中耳炎,但她选择了一个人承受身体上的不适,依旧积极投身到工作中。

急诊科还有个“90后女汉子”——邱月,她是一名怀孕7七个多月的“准妈妈”。每天准时到岗到位,邱月小腿和脚已出现浮肿,走路显得格外费劲。看到她拖着沉重的身体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领导和同事们看着也很心疼,多次劝她回家休息,但她没有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每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

问及新年愿望,邱月说:“我希望孩子出生的时候,疫情已经结束。”

在重症监护室,一道蓝色的“闪电”从人群中划过,正在给患者换液的护士钟梦晴步履轻快,被问及是否回家跨年时,开朗的她表情凝重,埋下头不说话了。身边的同事说:“别问她了,小钟的父亲昨天在我们科室去世,因为还要照顾其他患者,她没来得及跟父亲道个别。”

“救死扶伤是你的职责,不要为我担心,还有更多的人需要你去照顾。”这是父亲在弥留之际对钟梦晴说的话。“你们放心,我一定好好工作,不让父亲失望!”钟梦晴哽咽的话语、通红的双眼,令人动容。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走廊上人头攒动,医生们在讨论病情、收治病人、查房……护士们脚步匆匆,奔跑在治疗室、处置室、病房之间,每个人的眼里都布满血丝。

谈及新年愿望,科室主任李伟铭说:“我们都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大家做好自我防护,都能健康,我们科室的人员都能缓一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