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3年0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信心回归,我们再坚持一下
本报记者 白华宇
2022年12月31日,接近4万名成都球迷选择走进足球场为这个充满喜怒哀乐的年份告别——这一天的成都凤凰山足球场,久违的“雄起”声在2022赛季中超联赛最后一轮比赛中山呼海啸,此起彼伏。历经3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国内的足球联赛总算在2022的末尾基本恢复了主客场赛制,成都球迷用实际行动迅速为主队送上了万人共同加油助威的“魔鬼主场”,而这也印证着成都人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进而实现对新冠感染“乙类乙管”以后重拾美好生活的信心。 如今,成都的街头巷尾已渐渐恢复疫情前的烟火气,“上班族”们吐槽了许久的地铁1号线那令人无语又欣慰的早高峰又回来了;开车上班的司机看着导航软件上红到发紫的拥堵提示,在一番吐槽过后顺便也来了一句“这才是成都”;火锅店里伴随着辣味升腾的蒸汽、门前坐在板凳上抿着店家赠送的润喉糖等待座位的顾客重新成为常态。 自2022年12月初以来,我省迎来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朋友圈里充满“阳过”“阳康”的吐槽、亲身体验后的用药康复攻略等,现在,四川人永远向前的信心依然坚定。 信心,从何而来? 信心,来自科学权威的声音和研判。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已经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重症、死亡率明显降低,公众无须恐慌,除了不用畏惧病毒本身,日常也仅需像应对感冒一样备药即可。四川的许多医院和药店确实经历过一波冲击,但如今随着各项针对性措施落地,加上大家的恐慌和担忧减少,各地的医疗秩序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信心,来自各级各部门对“新十条”的坚决执行。各地果断将核酸检测同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脱钩,核酸检测站“华丽变身”成便民发热诊疗点、中药“大锅汤”配送点、无偿献血点……各种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新措施,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信心,来自川人骨子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防控措施的精简基于科学研判,基于背后强大祖国的保障,既然拥有了重新拥抱生活的机会,为什么不紧紧抓在手中呢? 四川人需要在疫情之下得到健康和安全的保障,当“安逸”生活出现回归的曙光,他们永远是第一个敞开胸怀去拥抱的那一群人。 疫情持续了3年,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但四川人深知,茶馆的声声龙门阵,在动物园人挤人看大熊猫,街头火锅沸腾冲天的热气,这是生活本该有的模样。 在疫情面前,所有人坚持了3年,付出了3年,想一夕之间改变这3年被迫养成的习惯固然很难,但是在驱散疫情阴霾、重新迎接美好生活曙光的路上,四川人再次充满信心地走在了前面。从古至今,四川人历来“担得起”“放得下”。2020年疫情伊始,四川人愿意“听招呼”,在疫情严峻时主动居家,成为群防群控的一分子,把自己的居家故事编成段子博人一笑,乐观地期盼“解封”的那天。 当疫情防控出现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四川人也愿意主动承担健康第一责任人的重要角色,做好防护,戴着口罩走上街头,为回归正常生活做好万全准备。 无论疫情形势怎样变,防控政策怎样改,四川人永远愿意主动配合,满怀信心地生活着。这3年,大家最深切的盼望仍然是能安居乐业,希望工作别再受到疫情影响,希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再因为疫情而产生隔阂,希望疫情别再成为我们追求安居乐业以及诗和远方的阻力。 如今,新冠病毒感染已被纳入“乙类乙管”,我们距离完全回归正常生活又近了一大步。新的一年,希望大家继续保护好自己。老年朋友们请尽快接受新冠疫苗接种,大家仍然需要在外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饮食,积极乐观地看待新的难题和挑战,大胆地追求美好和幸福的明天。回首3年抗疫旅程,我们已经走完了最难的路,再坚持一下,再小心一些,当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巴适”的生活就在不远处,献上灿烂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