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2年1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细化运营管理 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专访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 何梅
本报记者 陈丽娜

2019年,根据成都市政府要求,原成都市第十一医院并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在此背景下,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克服差异,以运营管理为抓手,以绩效改革为契机,逐步提质增效,推动医院平稳融合,为区域内医疗系统良性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级手术较年初增长38%;加快轻症患者的床位周转率,床位使用率提升13个百分点;创新打造“小区健康金管家”项目,开创全市首个三甲医院直接参与居民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在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激发经济管理活力,推进数字生态建设,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支撑。为探寻精细化运营管理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六医院经验”,本报记者专访了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何梅。

记者:在两院融合的过程中,是如何完善运营体系的?

何梅:一是开展运营专题点评会,拿起统筹全局的“指挥棒”。


在每月最后一周召开“运营大会”,梳理上月医院运营情况,同时,邀请临床科室分享科室运营优点难点。针对临床科室发展困境,业务职能部门迅速跟进,如在提升CMI值方面,推动“DRGs专项训练营”转思路,引导临床科室注重工作量、医护比、平均住院日、例均费用、手术数量等指标,向医院高质量发展转向。


二是推进专科运营助理管理模式,建起运营管理“护城河”。


医院采取专科运营助理1+N模式,设立专科运营小组,由专科运营助理、对口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科室运营助理以及临床科室护士长组成,形成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专业指导临床运营。


运营助理每周到临床科室,开展指标“四讲”工作:一是讲解科室人员和固定资产情况,形成科室情况“自画像”;二是讲解科室绩效指标,通过能力指标、效率指标、费用指标等5个指标,明确科室定位;三是讲解医师情况,通过同比和环比,使每位医师了解指标含义和自身差距;四是讲解科室病种情况,通过病种药占比、耗占比和服务性收入占比等指标展示,定位科室优势病种。


三是职能科室联合进科室讲运营,架起院科直达“连心桥”。


每周分管领导带队职能部门和运营团队深入临床讲运营,发现问题解决堵点。一是由运营部讲解当年科室运营情况,让科室了解运营、接受运营、主动运营。二是职能科室分别从医保政策、医务要求、科室发展等方面分析科室,通过合理控制药耗比例、提升CMI值、加快周转、主动融入社区等运营措施,实现减轻病人负担。三是由临床科室阐述近期工作困境和流程痛点,各科室群策群力,梳理流程,解决难题。


四是注重指标分析及成本管控,打通数据“最后一公里”。


开展成本指标分析测算工作。针对病种成本,一是开发病种成本分析软件,实时监控病种成本,通过合理调控病种成本结构,早日适应社保DRGS分值付费改革;二是结合病种绩效指标、病种成本测算,与医保负向拨付相结合,精准指导临床优化病种结构,找准科室运营方向;三是探索作业成本法下的标准成本路径,指导临床优化病种结构,提升服务性收入占比,降低药耗比。

记者:在加强精细化运营管理方面有哪些亮点做法?

何梅:首先,以发展为导向,开展专科分析。根据运营部的调研分析,医院单设肛肠科。肛肠科成立以来,经济效益运行良好,1~10月门诊工作量较同期增幅165%,出院人数较同期增幅148%;今年上半年完成手术550余台,同比增长幅度达到3.5倍;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4项,发表论文近30篇,参编专著4部,获得新型发明专利2项,科室主任袁学刚被推选为四川省拔尖青年中医师、成都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科室成功创建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


其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评价。医院泌尿外科(东虹院区)自设立以来,运行困难,2021年科室经营情况为负结余。通过运营分析,医院泌尿外科两院区实行统一管理,泌尿外科(东虹院区)在半年时间内就实现收支正结余,1~10月门诊量同比增幅6%,出院人数同比增长17%,四级手术增长34%。


最后,以效能为导向,对标找差距,定期回头看。定期开展临床科室数据综合分析研究和病种成本分析,解析临床科室现状,探讨科室发展路径,为科室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和建议。


在数据运用方面,引入《医院DRGs综合评价管理系统》,定期监测科室情况并反馈,医院普通外科专业在专业排名上从去年同期的69名上升为58名;消化内科科室绩效得分从年初的59.5分上升至70.09分,CMI值从0.63上升为0.72。


在病案首页填写方面,专科运营助理进科室深入分析CMI值指标构成,寻找受影响的关键因素,帮助科室重视病案首页填写。同时带动相关职能科室进入科室,梳理科室病种分布,详解病种分组情况。通过一系列组团辅助,全院CMI值在11月比去年增长15%,成果显著。


在科室指标监督方面,以3个月为周期,定期开展科室“回头看”的数据追踪工作,关注“国考”关键指标和运营重点数据,通过“理解指标、分析指标、拆解指标、完成指标”的过程,提升临床科室效能,促进科室良性发展。

记者:如何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何梅:推行绩效改革,建立以医院战略目标、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导向,以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评价为核心,以工作量评价为基础,以RBRVS、DRGS、CMI为评价工具,统筹效率、质量、成本的绩效评价和分配体系,于四季度正式实施。出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CMI值和四级手术专项绩效方案》,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科室,将工作目标直接与科室主任挂钩,提升CMI权重和四级手术绝对值。方案实施后,10月全院四级手术同比增幅55.36%。

记者: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医院在运营效益及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何梅:一是国考重点指标提升明显。临床科室逐步了解三级公立医院考核指标,与科室业务发展深度融合。CMI值由年初的0.87提升到9月的0.97,提升显著;四级手术10月较年初增长28%,同比增幅55%;服务性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增长0.23个百分点。


二是经营效益逐步提升。通过分析各科室病人来源,满足居民医疗需求,通过各种义诊活动“主动去”,通过科室建立微信群“广泛做”,通过在线问诊线下治疗“深入治”,出院人次同比增长18%。


三是运营指标精细化。针对临床科室发展规划,重新核定各科室床位,深入分析来院病人需求,加快轻症患者的床位周转率,将更多医疗资源倾斜给重症患者,床位使用率提升13个百分点;同时关注病人费用情况,有效降低药品比例,药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是群众就医方式多元化。创新打造 “小区健康金管家”项目,开创全市首个三甲医院直接参与居民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先后建立内、外、妇、儿等6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通过日常咨询、健康宣讲、义诊等方式为周边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小区健康金管家”已入驻8个小区,接受线上咨询2万余次,线下转诊、接诊600余人次。“7·15”“7·20”疫情期间,线上,建立科室微信服务群,扩大门诊服务范围,为封控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疾病问诊等服务;线下,每日赴封控区域开展巡诊工作,接回病人350人次,处置危重症141人次。“线上+线下”共转接病人5万余人次,其中,紧急救治封控区血透患者229人次,孕妇产前检查116人次,完成妇产科手术24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