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1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弦歌八秩 踔厉笃行谱新篇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80周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侯文瑾

 80年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健康方针,坚持以敬佑生命、探索创新为宗旨,躬行临床实践,鼓励科研创新,努力推进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协同发展,以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技术水平、广博的人文关怀,奉献于天府大地,为成都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


 回顾历史,成都市“一院人”一步步不忘初心,扬梦起航;展望未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仍将坚定笃行,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驰骋。

   变迁更迭 
从小诊所到“一体两翼”


 80年前,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前身——原成都市立医院诞生于小南街一所小学学堂内,经16年筹建,于1942年8月1日成立。创业初期,条件简陋、变动频繁,直至成都解放。


 1951年,医院迁址至春熙路东段16号,1953年更名为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成都最早的公立中医门诊,成为悬壶济世的窗口。1956年,成立中医院附属中药厂,研制出“痢疾片”“疟疾片”,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用药20万片。1959年,成立成都市中医药研究所,坚持中药剂型改革、探索、创新,荣获国家、省、市多项奖励,海内外学者前来学习交流。1992年,组建了成都市级医院中首个重症监护病房(ICU)。199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院几经改扩建、更名合并,医疗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并设立专门的制剂研究室和生产车间,为院内制剂研究及应用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全国著名中医会集于此——国医大师、儿科名家“王小儿”,眼科专家陈乃超、周镕清,国医大师、针灸名家廖宾甫,中药药材鉴定专家冯象贤,中药制剂专家王育仁、欧剑中,中药炮制专家徐楚江……医院在几代领导人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迎着改革开放的春潮乘势而上。


 2007年,医院决定从春熙路东段整体搬迁至城南新区,开启“一体两翼”发展模式。至此,医院占地125亩,分设南北两个院区,开放床位1800余张。“成都市名医馆”在此落户,成为成都中医界一张亮丽的名片,千年国粹在此得以传承、精进、弘扬,医院步入快速发展期。2008年,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首批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1年,医院北区在成都名中医馆的基础上,修建为成都市传统医学中心,占地3.75亩,内设成都中医名医馆、中医特色治疗病区、非药物特色治疗区、民族民间特色诊疗区、养生康复区和名医沙龙。医院管理挂3块牌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医医院,用一套班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助推医院向医疗、教学、科研综合发展。


 同年,医院门诊数字化系统上线,在成都市属公立医院中率先全面实施数字化医院建设。


  勇毅前行 
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医院党委把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医院发展的基石,建立了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学科评价体系以及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等机制,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


 医院始终坚持医疗技术是立院之本,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持续推动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医院整体引进心脏外科团队,填补医院心脏外科业务空白;骨科“双通道微创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康复科率先在成都市级医院内开展纤维内镜下吞咽功能评估技术(FEES);眼科在川内最早开展微创青光眼手术,更是连续6年在天府青光眼论坛暨青光眼手术现场演示会上传授技术,惠及全国眼科医者,备受行业赞誉。西南一流的静脉配置中心(PIVAS)在院内投入使用。医院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布莱根和妇女医院共建“姊妹医学模拟中心”;拥有西部领先的“健康管理医学中心”和GCP基地……各项业务合力助推医院打开多元化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医院坚持强化院校共建机制,推进学院型医院建设;建成市级医院中的首个“院士工作站”;陈香美院士领衔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立并在院落户,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王宁利教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生物制造中心徐弢教授建立学科发展、创新融合研究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目前,医院拥有国家级中、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道路,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设立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制定中医药发展五年规划,启动“塑名医、建名科、治专病”工作,开展“专病”项目打擂活动和名中医进病房工作,推进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建立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对中医药人员的培养。2019年,呼吸科陈云凤获批第三届“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称号。


 近年来,医院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不断扩展辐射广度。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雅安市中医医院、雅安名山区人民医院深度合作,与克拉玛依市独山子人民医院签订跨区域医疗合作协议。医院按照《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2020—2025年)》精神,和重庆市中医医院签订战略协议,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立足成渝双核和医院实际,在全面总结医院医联体建设经验基础上,探索形成“四位一体、多元发展”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服务模式。


  以史明志 
新征程再谱杏林华章


 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医院自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2019—2024)》以来,不仅高质量完成相关中医药工作,并将常态化工作与特色工作共同推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力发挥中医药特色,取得了良好成效。


 医院坚持党建引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中医药改革,扎实推进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落实医疗“三监管”,持续做好分级诊疗工作。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规范中医质控中心管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深化国家中医区域中心建设。推进中医药文化发展,积极参与“成都市名中医流动车”到基层义诊活动,承担第十八届世警会和成都国际马拉松的医疗保障工作等。深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对中医药人员的聘用,抓好中医药师承和人才管理。


 2020年上半年以来,医院逐步推进中医“专病项目”与“经典病床”项目,鼓励和推动各学科积极进行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建立“中医药核心工作组”。成功申报“四川省王静安儿科传承中心”。经典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方面,在院内深入挖掘各科室中医适宜技术的亮点及创新点,充分发挥医院实训中心的优势,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同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工作组”“中医药会诊专家组”,制定了针对一线医务人员的预防处方,率先在全省推出“5G+中医药”远程会诊,并创新编制了针对新冠肺炎轻症和康复期患者的《中医新冠肺炎康复指导手册》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医院成为四川省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单位。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将赓续80年不变的初心,传承发展,以中医药发展规划为蓝本,以医院“三重一大”目标为导向,继续推进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五年规划,以“建成全国一流、西部领先、区域最优的学院型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为健康成都建设筑牢坚实的健康屏障。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