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宋爷爷起床时,突然发现自己不能说话,右边的胳膊和腿也完全不听使唤。家人发现后立即拨打了120。清晨6点42分,宋爷爷被推进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经检查明确,宋爷爷患的是急性脑梗死,医院卒中绿色通道立即启动。一场关乎生命的接力赛即将开始……
医护团队在了解情况后,立即为宋爷爷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从入院到治疗仅用时6分钟。然而,堵住血管的血栓异常顽固,溶栓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像检查很快锁定了“罪魁祸首”:大脑中动脉被血栓死死堵住。必须立刻采取急诊取栓手术。上午9点10分,介入团队在全麻下,用一根纤细的导管深入大脑的血管,精准地取出了血栓。
就在大家以为危机已经解除时,重症监护室里的宋爷爷又出现了新情况——他的血氧饱和度持续偏低,提示肺部可能出了问题。进一步检查证实了医生的担忧:宋爷爷不仅脑部有血栓,同时还有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这意味着,在身体深处还潜伏着更大的危机——下肢的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引发更危险的二次栓塞。
医院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研判认为,下肢的血栓不稳定,如同“游走的炸弹”,可能随时脱落并随血液流动,造成二次伤害。团队为宋爷爷的下肢血管安置了一个“保护伞”——下腔静脉滤器。这把“伞”能稳稳拦截住脱落的血栓,为后续治疗保驾护航。
然而,新的考验接踵而至。治疗肺栓塞需要强效的抗凝药物,但药物起效后,宋爷爷却出现了消化道出血。止血还是抗凝?这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团队精细地调整着治疗方案,在抗凝与止血之间寻找着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他们一边用药物保护胃黏膜、止血,一边辅以物理方法预防血栓,小心翼翼地为宋爷爷的生命护航。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系统的康复训练,宋爷爷自己走着出了院。目前,他已经能够进行简单交流,可以自己端碗吃饭,实现了生活自理。为此,宋爷爷的家属特意为医护人员送上了锦旗,以表感谢。“我们一度以为他可能会瘫痪,需要长期请人照顾。”宋爷爷的家属感慨道,“能恢复到这种程度,真是个奇迹。” (谢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