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冯若冰)10月25日,CMAMS202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微波消融大师学术交流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这场为期3天的学术盛会以“智慧、融合、规范、普及”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数百位肿瘤介入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聚焦微波消融技术的最新进展,为推动肿瘤介入治疗的发展与普及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联合承办。围绕核心主题,会议设置了六大分会场,涵盖肝脏多学科、肝外腹盆腔、肺肿瘤多学科、浅表器官、科普护理及新增的“医学转化”专场,从多脏器、多维度覆盖微波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科研方向,实现“学术研究+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微波消融手术量每年已超50万例。这项在超声、CT、核磁等现代医学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肝、肺、甲状腺等多脏器肿瘤治疗,且具备“定位精准、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特点。该技术既能单独施行,也可与化疗、放疗等联合使用,为不同病情的肿瘤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会议期间,一场聚焦微波消融技术与肿瘤介入发展的新闻媒体见面会同步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梁萍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范卫君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欣教授,以及四川省肿瘤医院卢漫教授四位领域内权威专家受邀出席,围绕行业热点、技术突破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度解读。
“在AI软件的辅助下,年轻医生的操作水平已能媲美拥有10年经验的医生。”梁萍在接受采访时,以3~5厘米的肝癌治疗为例,具体阐释了AI的应用价值:“以往医生的经验对治疗效果影响显著,而引入AI技术后,年轻医生治疗同规模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下降了19.2 。”同时,梁萍还分享了团队有关包虫病的科研成果:通过采集数万例包虫病影像数据,成功构建了人工智能诊断模型,目前基于该模型的软件系统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在包虫病高发地区,即便当地医生经验有限,只需用超声探头发现病灶,AI模型就能自动分析并给出明确诊断结论,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不同器官肿瘤或血供特殊、或解剖位置深浅不一、或体积差异大,无法用统一手术方案和AI模型应对。”谈及未来技术发展,梁萍认为,未来的关键研究方向是为每个脏器的肿瘤消融构建“专属”人工智能新模式,推动智能诊断技术在多脏器肿瘤消融治疗中实现更精准的应用。范卫君则坦言,精准智能化是核心趋势。“我国在磁共振引导肿瘤治疗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未来结合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实现更精准的定位与高效操作,持续提升治疗效果。”
卢漫将关注点放在影像导航与AI辅助规划上。她提出,未来人机协同导航可让医生仿佛戴上“透视镜”,更精准地定位肿瘤、实施消融操作。AI技术还能根据患者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个体差异,量身设计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治疗。此外,叶欣针对行业关注的高难度肺肿瘤消融安全性问题给出专业解答,并介绍了我国微波消融“中国方案”的国际推广经验与成果。
本次会议还见证了两项重要成果落地:一是肿瘤消融数据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基于标准化、结构化专病数据库构建,将提升消融数据管理水平,为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提供精准数据参考;二是肝脏、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完成中期汇报,这些项目自第七届微波消融大师交流会议启动以来,已积累多项成果,未来将为肿瘤介入治疗提供更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推动技术持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