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DBS与脑机接口 重启帕金森患者人生
□郭锦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常常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一种听起来颇具未来感的技术——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起搏器”手术。这项技术不仅已成为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更因其与脑机接口(BCI)技术的深度结合,成为人类探索大脑、干预神经功能的一个里程碑。

       什么是DBS

       DBS是通过神经外科手术,将一组精细的电极精准植入大脑深部的特定核团(如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再通过连接导线和埋置于胸前的脉冲发生器,持续发放电脉冲,调节异常神经环路的活动。简单来说,就像是给“电路故障”的大脑安装了一个“智能调节器”,帮助恢复运动控制功能。

对于药物效果减退、出现严重波动或异动的帕金森患者,DBS可以显著改善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DBS与脑机接口

       传统的DBS系统是“开放循环”的——参数需要医生手动设置和调整。而如今,新一代的DBS正在与脑机接口技术融合,走向“闭环智能”时代。

       所谓脑机接口,是建立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通路。在智能DBS系统中,植入的电极不仅可以发放电刺激,还能实时记录患者的脑神经信号。这些信号被传递给体内的脉冲发生器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当前的运动状态(如是否处于震颤、运动开关期等),进而自动调整刺激参数,实现“按需刺激”。

       这意味着,治疗系统仿佛拥有了“感知”和“思考”能力:当检测到震颤即将开始时,自动提前启动刺激;当患者睡眠或静止时,自动降低刺激强度以减少能耗和副作用;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自适应、精准化的神经调控。

       DBS如何实施

       DBS手术是一项多学科协作的精密工程。首先,我们需要借助高场强磁共振(MRI)进行手术规划,确定靶点坐标。手术在患者局部麻醉下进行,过程中需要患者配合,测试刺激效果以确保电极处于最佳位置。整个手术微创、安全性高,大多数患者术后几天即可出院。

       术后患者的变化

       对于合适的患者,DBS的效果是革命性的。很多患者术后药物剂量大幅减少,原本无法控制的震颤、僵硬消失,运动能力恢复,甚至能够重新散步、吃饭、写字,重获生活的尊严和信心。而融合了BCI技术的智能DBS,将进一步减少副作用,延长电池寿命,让治疗更贴近生理需求。

       注意事项

       DBS虽好,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帕金森患者。它主要改善运动症状,但对平衡、言语、认知等功能改善有限。因此,是否手术需经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理科等专家的严格评估。术后仍需配合药物和康复训练,并需要定期程控调节参数。

       结语

       DBS代表了神经调控领域的巨大进步,而它与脑机接口技术的结合,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精准神经医学的未来——一个能够实时读取大脑信号、并智能响应治疗的时代。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持续发展,DBS有望应用于更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抑郁症、强迫症等,为更多患者打开希望之门。(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