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胸痛 别忽视这个“隐形杀手”
□唐异蓓

     “医生,我胸口疼得厉害,以为是心梗,可是冠状动脉检查显示血管没堵,这到底是咋回事?”常有患者带着这样的困惑就诊。其实,这些常规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排除常见的胸痛原因,例如:气胸、急性冠脉综合征、肺动脉栓塞、骨折等。但是,当医生高度怀疑是心源性胸痛时,即便冠脉没有明显梗阻,也可能藏着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非梗阻性心血管疾病,其中以INOCA(缺血伴非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最为常见。

       很多人以为,只有冠脉狭窄梗阻才会引发胸痛,可临床数据显示,约1/3的胸痛患者在排除其他因素、高度怀疑心源性心绞痛,且常规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提示心脏可能有问题时,冠脉CTA却显示血管无明显梗阻。这时候,不少人会放松警惕,觉得“血管没堵就没事”,殊不知,心脏微循环障碍可能正在悄悄“搞破坏”。

       心脏作为人体持续运转的“动力泵”,光靠粗大的冠状动脉“运送氧气和营养”远远不够。它还得靠一套更细密的“微血管网络”帮忙。这套网络由直径小于200微米的微小动脉、毛细血管组成,细到能深入每一个心肌细胞旁边,就像“养分输送的最后一公里”。要是这层微血管出现功能异常或结构问题,哪怕冠状动脉主干通得很顺畅,心肌细胞也无法获取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进而出现缺血缺氧,引发胸痛,这正是INOCA的核心问题。

       这种疾病在女性、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中更为常见,需引起高度重视。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会因为雌激素的不稳定,导致微血管调节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使血管内皮受损,加速微血管病变;高血压患者,血管持续处于高压状态,会对微血管造成慢性冲击,导致血管弹性下降。但是这个疾病会在基础的血管检查中,因大血管没有阻塞,而被忽视。

       要揪出这个“隐形杀手”,需要借助更精准的检查手段。例如:心脏磁共振(CMR)和心肌灌注计算机断层扫描(CTP)。该检查能清晰显示心肌是否存在缺血、水肿或瘢痕,帮助判断微循环功能;以及通过观察造影剂在心肌内的分布,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发现微循环障碍的蛛丝马迹。这两项检查无须侵入性操作,安全性较高,已成为诊断非梗阻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

       千万别以为“血管没堵”就不用管,心脏微循环障碍的危害不容小觑。长期忽视会导致心肌反复缺血,逐渐损伤心肌细胞功能:轻则引发心律失常,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重则导致心力衰竭,患者会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等现象,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更危险的是,它还会增加心肌梗死、猝死的风险。此外,这类疾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除了胸痛,还可能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容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延误治疗时机。

       对大众而言,做好以下几点,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微循环健康:首先,出现胸痛时别自行判断,尤其是疼痛伴随气短、出汗、肩背放射痛,或休息后无缓解、活动后加重时,需及时就医,若常规冠脉检查无异常,可主动提出排查微循环问题;其次,日常要做好基础疾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指标,避免病情波动损伤微血管;再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收缩微血管,酒精过量会加重心脏负担),保持规律作息(长期熬夜会紊乱自主神经,影响血管调节),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增加心脏耗氧);最后,注意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焦虑、愤怒等极端情绪,因为情绪激动会导致血管痉挛,加重微循环负担。

       关注心脏健康,不能只盯着冠脉“大血管”,更要重视“微循环”这个隐藏的健康关口。只有全面守护心脏的“供血网络”,才能更好地预防心血管疾病,保障生命健康。(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