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少女针,颜值秒回春”“只要99元,新客体验M22级光子嫩肤”“198元水光针团购,3人成团享5折”……近年来,许多年轻人被低价、不开刀、恢复快的概念所吸引,坚信“变美像喝咖啡一样简单”,为此“入坑”甚至陷入“轻医美”的消费风潮。
鉴于利润更高、风险更小,许多医美机构从传统整形手术转向了“轻医美”。据艾媒咨询和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轻医美”市场用户规模达2354万,相关企业注册量达4.66万家,同比增长38.61 。预计到2026年,“轻医美”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然而,“轻医美”行业繁荣的背后存在着滥用药械、违规操作、资质造假等诸多乱象。
注射类医美是“重灾区”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韩愚弟介绍,目前“轻医美”主要分为注射和光电类两大类,前者多指玻尿酸、肉毒素、胶原蛋白和胶原刺激剂等药物和注射材料;后者指激光、射频类、光子嫩肤等仪器操作。
“从门诊经验看,注射类医美产生的问题最多。”韩愚弟指出,由于注射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仍是行业的痼疾,很多公立医院的医生会遇到患者肉毒素中毒、皮肤损伤、异常增生或出现后遗症的情况。
记者在社交媒体平台调查发现,许多医美维权群活跃,不少消费者因“脸被打毁了”而寻求维权。“与光电类产品不同,注射类医美有‘不可逆性’和‘强技术依赖’。注射进人体的材料若出现问题,无法像激光那样‘关机停用’,只能通过手术取出或等待代谢,风险更高。”韩愚弟表示,注射医美有执业资质门槛,许多“代打”黑作坊的注射操作者并非专业医生,几天速成培训后便上岗,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极易误伤神经、血管。一旦注射引发栓塞,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感染、坏死、失明、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韩愚弟还指出,有些针剂为了达到宣传中“一次见效”的效果,甚至加入了生长因子等违禁成分,导致组织异常增生,且难以修复。
“美丽”价格下的重重陷阱
“轻医美”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竞争问题,医美机构通常采取“低价引流”的模式,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消费能力较弱的群体。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2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38.2 ,较2019年翻倍。其中,“00后”用户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56 ,大学生群体订单量同比增长72 。
然而,低价医美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产品质量风险、诱导消费、隐性收费等问题。“一方面,医美机构的高净值客户在减少,另一方面,过低价格必然压缩利润,导致产品质量降价。”在上海从事医美行业多年的季女士透露,规模较大的机构还可以打价格战,筛选高端客户,小机构只能在药械上“做减法”。
此前,不少媒体曝光多起“黑医美”违法案例,如消费者团购“2999元进口玻尿酸”,术中被告知“基础款效果不好”,诱导加钱升级,实际注射的仍是不明来源产品;某机构用生理盐水稀释产品,降低成本;机构宣传使用进口品牌,但实际注射走私货……早在2020年,艾瑞咨询显示,医美市场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仅为33.3 。
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增长近14倍。在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涉及医疗美容机构使用过期药、违规使用A型肉毒素、发布虚假广告等医疗美容处罚占主要类别。显然,质量过硬的“轻医美”无论从价格、效果还是风险性上看,并不“轻”。
做好“查验资质”等功课
针对部分消费者不选择三甲医院的原因,韩愚弟解释,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科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仅开展经过充分验证、安全系数高的传统项目。“当消费者提出‘精灵耳’‘小腿神经阻断术’等尚未通过临床安全性评估的前沿需求时,往往会被‘劝退’。而大量民营医美机构通过违规操作药械、超范围执业等手段,满足、引导、刺激消费者的变美需求,这也极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韩愚弟说。
安徽大森律师事务所律师吴佩佩建议,消费者在保留证据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记录医美前后对比证据,在机构同一光线、角度拍摄素颜照(带日期水印);二是扫描保存治疗风险评估、加盖公章的知情同意书、收费明细、药品器械说明书(查验是否三证齐全)、产品包装及扫码验证等;三是及时保存与医疗机构的沟通记录。
在韩愚弟看来,培育健康的医美消费观非常重要。“在问诊中,我们发现因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压力等因素,皮肤问题开始趋向‘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寻求‘轻医美’解决‘颜值焦虑’,但实际上,这类皮肤早衰问题更应该通过健康、规律的生活来根治。”他呼吁,求美者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一定的医美科普知识,作出慎重选择。 (据《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