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遗传及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体内某些物质不能继续被分解吸收,进而从体液中析出,形成晶体颗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结石。
结石发生于泌尿系称为泌尿系结石,又称为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中,发生于肾脏的称为肾结石;发生于膀胱的则为膀胱结石;输尿管原发结石少见,多为肾结石下移所致。
尿路结石的形成受环境气候、地域、民族、饮食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病率和结石成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欧美国家尿路结石总体患病率为1 ~20 。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很高,好发于30~60岁人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近年来男女之间的差异正逐渐缩小。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南方地区发病率要比北方地区明显高出许多。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尿路结石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5~10年的复发率最高可达50 以上,20年的复发率可达75 。一旦出现结石复发,随后的复发率会明显提高,并且复发间隔时间也会缩短。
结石常见的病因很多,如:机体代谢异常、药物使用、尿路梗阻、感染、异物等。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并合理预防能够减少结石的形成和复发。
泌尿系结石有多种类型,按病因可分为:代谢性结石、感染性结石、药物性结石、特发性结石;按晶体成分可分为:含钙结石和不含钙结石;按部位又分为:上尿路结石及下尿路结石;按X线表现可分为:X线阳性结石和X线阴性结石。
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依据主要有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结石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超声波检查是泌尿系结石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及避免辐射暴露的人群。它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强的特点,更常用于筛查或特殊人群。超声可检测多数≥3mm的肾结石,但对输尿管结石(尤其中下段)敏感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肠道气体和肠内容物会干扰超声对输尿管(尤其腹膜后段)及膀胱后方结石的观察,这是超声的局限性之一。
尿路X线片可发现90 左右X线阳性结石,能够大致确定结石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数量,因此,可作为结石检查的常规方法。其他检查方法还有静脉尿路造影(IVU)、CT平扫+增强、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造影、磁共振水成像(MRU)以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等。每种检查都有相应的适应证,应依据病情合理选择。需要明确的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分辨率较腹部卧位平片(KUB)高,可发现1mm的结石,同时CT值的检测可以预估结石的密度。非增强CT(尤其是低剂量CT)已成为成人结石诊断的“金标准”(敏感性>95 ,特异性>96 ),对疑似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建议作为首选。结石体积是评估结石负荷最准确的指标,结石成分分析是明确结石性质的方法,也是制订结石预防措施和选用溶石疗法的重要依据,还有助于缩小结石代谢评估的范围。
泌尿系结石生长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结石一旦形成,将对泌尿系造成继发性损害,比如:尿路梗阻、继发感染和上皮病变(诱发癌变)。当泌尿系结石诊断明确后,应及时治疗,避免延误而造成肾功能损害。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中医治疗,外科治疗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内放置支架、输尿管镜碎石术、经皮肾造瘘引流术等。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有无合并感染、双侧梗阻、少尿等情况。基于结石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诊断明确的结石应积极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病情综合评估治疗手段的获益和风险,由医患共同决策,合理选择治疗方法,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四川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