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的罗奶奶坐在病房的窗边,指尖反复摩挲着口袋里的蓝色小本——封皮上“我的护理笔记”五个字被磨得有些发亮,这是成都京东方医院慢病管理中心护士们为她特制的沟通本。翻开本子,“今日低盐饮食,青菜切碎煮软”“下午3点陪您做踝泵运动,穿防滑袜”,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连“明天抽血复查,晨起别喝水”字样后面都画了一个小水杯作为提醒。罗奶奶曾因肺部感染入院,正是这份细致,让听力不佳的罗奶奶把慢病管理中心当作“专属医疗点”,全家四代人有慢病需求,第一时间就来医院找慢病管理中心的团队。
“沟通小本”细致周到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源自甘露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三年来在慢病护理领域深耕的“人文答卷”。为积极响应《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全流程”的要求,团队早早跳出“只盯病灶”的传统模式,提前开展巴林特工作坊打磨沟通技巧,联合康复、营养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更把“患者当家人”的理念,融入了病房的每一个细节里。
罗奶奶刚入院时,呼吸急促得说不出完整的句子,行动迟缓需搀扶,护士沟通得凑到她耳边大声喊。甘露查房时发现,老人总因听不清医嘱悄悄抹眼泪,当天她就让团队准备“沟通小本”,从用药剂量到康复要点,每一条都写得清晰易懂,还特意选了大号字体。每天晨间,甘露总会多留出10分钟蹲在床边陪罗奶奶唠唠家常:“您昨天说想吃软面条,食堂特意加了切碎的青菜,主食换了您爱吃的杂粮粥。”“今天太阳好,咱们扶着助行器走两圈?”在她的带动下,护士们轮流陪罗奶奶做康复训练,还根据老人的咀嚼能力和消化情况,每周三次调整饮食方案。一周后出院时,罗奶奶拉着甘露的手不肯放:“你们不是护士,是我的娃娃啊!”
“扮作病人”打开心门
面对“难打开心门”的患者,甘露团队总有“接地气”的破解之道。76岁的张爷爷因慢性心衰入院时,脾气急躁得连儿子递水都要推走,输液、测血压更是要反复劝说。甘露没有硬劝,先找家属“唠家常”:“爷爷平时在家爱琢磨啥?”这才知道,退休前是工程师的张爷爷,私下是个“中医迷”,年轻时还跟着老中医学过脉诊,最爱给街坊邻居“看诊”。
“那咱们就当爷爷的‘病人’!”甘露特意和团队约定:每次去做治疗,都先笑着递上手腕,“张爷爷,您先给我号号脉,看看我最近熬夜值夜班,身体有没有虚?”一开始张爷爷还绷着脸,指尖搭在护士手腕上时,却忍不住皱着眉说:“你这脉有点弱,得少熬夜,早上喝碗小米粥养养胃。”一来二去,他的眉头渐渐舒展,不仅主动伸胳膊配合输液,还会拉着护士聊当年参与西南铁路建设时,在工地上给工友“号脉”的趣事。出院后的张爷爷每隔几周就拄着拐杖回来看大家,兜里总揣着自己种的橘子,非要塞给他的“小病人们”。
慢病护理给出“人文答卷”
这样的暖心事,在甘露团队的护理日志里随处可见。为了让慢病患者住得舒心,他们把病区的闲置空间改造成“心灵驿站”:摆上患者喜欢的老报纸、搪瓷杯,窗台上放着护士从家里带来的绿植。有位李爷爷常在这里读报,护士们会陪他聊家乡的稻田。针对老年患者易跌倒的问题,卫生间不仅加装了防滑垫,还在扶手处包了软布,避免冬天冰手;每月的健康讲座更接地气——讲“糖尿病饮食”时,护士会带着面条、蔬菜现场演示“怎么选面、怎么拌菜少放盐”,还把知识点印成“口袋卡片”,方便老人揣着看。
这份用心换来了实打实的认可:每季度调查中慢病管理中心“护理沟通”“环境舒适”两项评分始终排名全院第一;办公室的柜子里,存放着60多面锦旗、200余封感谢信,有的老人还亲手画了护士陪自己散步的水彩画,贴在走廊的“风采墙”上。
“慢病患者要的不只是吃药打针,更是有人记得他爱吃软面条,懂他想聊过去的心事。”甘露常对团队说。在她看来,最好的慢病护理,是让患者推开病房门时,觉得“这里像家,他们像家人”——而这个团队,正用日复一日的专业与温暖,把这份承诺,写在每一页护理笔记里,刻在每一位患者的心上,也为公立医院慢病护理的人文实践,交出一份满意的“京东方答卷”。 (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