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90后”老中医李恒明 朝七晚十 70年的坚守
□本报记者 冯若冰

     “早上7点到岗,晚上10点下班,有时中午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这不是职场90后的抱怨,而是一位“90后”老中医的出诊日常。

       她叫李恒明,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遂宁市中医院原院长、现遂宁市中医院名医馆老中医。90岁高龄的她,坚守在临床一线已70载。

       作为一名90后记者,我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样的信念和动力,足以支撑一个人将大半生韶华用来坚守一项事业。带着疑问,近日,我与李恒明进行了对话。

        ◆记者:您为何选择学医?

        ◆李恒明:年少经历的战火岁月,让我埋下了“学医救人”的种子。

       李恒明1935年出生,年少时战火纷飞,亲历血肉模糊的场景,“学医救人”的种子自此深埋她的心底。

       1952年,怀揣着治病救人的理想,李恒明考入华西大学医学院,系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这段经历,为她后续从医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出于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与认可,毕业后,她毅然前往成都中医药大学,拜入中医名家门下,开启中医药领域的深耕之路。

       这段求学时光,李恒明展现出极致的勤奋与执着。白天,她紧随老师左右,观摩辨证施治的全过程,记录每一个诊疗细节;夜晚,她挑灯夜读,沉浸在中医古籍中,反复揣摩经典医案的精妙之处。从药材辨识到方剂配伍,从脉象解析到证候判断,她逐字逐句钻研,逐步参透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记者:从医路上,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恒明:困难很多,40年前接手中医院这桩,让我记忆犹新。

       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李恒明便投身临床诊疗工作。1985年,她迎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挑战,接手遂宁市中医院的管理重任。

       彼时的医院,不仅背负沉重债务,职工总数不足百人,医疗设备更是简陋陈旧,诊疗条件极为有限,在当地默默无闻。

       面对困境,李恒明没有退缩。她深知,医院的根基在疗效,口碑在患者。于是带头坐诊,用一个个康复案例打响医院名声。同时,她积极奔走协调,推动医院基础设施改造,四处寻访引进医疗人才,牵头规范诊疗流程与管理制度。

       在她的带领下,医院一步步走出低谷,从无人问津的小医院成长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如今,这所医院已晋升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记者:您为何选择退而不休?

        ◆李恒明:我舍不得病人。

       1996年,李恒明正式退休,但她只是从医院管理岗转向了诊疗岗。在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院区的名医馆诊室,一坐,又是近三十载春秋。即便迈入90岁高龄,行医节奏也从未放缓。每天清晨,名医馆走廊上都能看到她蹒跚却挺拔的身影。

       李恒明的问诊很“慢”,凝神把脉、望闻问切、抽丝剥茧般分析病情,每个患者的问诊时间至少二三十分钟。“只有病人懂了,心才会定下来。”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诊疗中,她不仅仔细询问病情、寻找病因,还耐心教患者识别症状、分析病理,消解他们的焦虑。但她的处方却很“省”,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她总会优先选择价格实惠的药材。

       从医70年来,经她诊治的患者不计其数,许多患者专程回来致谢,而她总是说:“看病救人,是一名医生应有的职责,我舍不得我的病人被疼痛折磨。”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医院原本安排她每周一、三、五坐诊,每次限号15个,但她总忍不住加号,“我来都来了,不能让患者白跑一趟。”就这样,半天的门诊常常拉长到一整天。长期久坐让她腰部受损严重,脊柱出现严重变形,最困难时甚至需要穿着成人纸尿裤坐诊。即便如此,她也从未萌生过放弃的念头。

       ◆记者:您认为学医从医路上,什么最重要?

       ◆李恒明:懂理论、重实践、善积累。

      “学医不仅要懂理论,更要重实践、善积累。”李恒明秉持这样的育人理念,先后培养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才逾千名。

       作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她悉心授徒,将毕生经验与知识传递给后辈。通过“传帮带”,医院目前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川中明珠等专家40余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4个。

       徒弟周智春至今记得跟随李恒明学习的日子:“每天都要写笔记,抄处方,还要学习医古文、研读医案。李院长白天要处理医院事务、坐诊看病,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给我们授课。虽然辛苦,但每一点收获都实实在在。”如今,周智春已成长为四川省名中医,将李恒明的医术与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李恒明更从未停止对中医精髓的探索与创新。她带领中医团队坚持从古籍与病案中“掘金”,致力于古方今用,通过临床实践优化方剂配伍,提升治疗效果。祛风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复方生石膏合剂灌肠治疗结肠炎,骨伤散、醒脑静……一项项凝聚着她的心血的研究成果,让古方焕发新生机。

       采访结束时,这位“90后”老中医仍在诊室里忙碌着,“病人解除了痛苦,他高兴我们也高兴。”


       记者手记

       一个人的坚守可以带动一群人的传承。如今,遂宁市中医院医护团队接过了李恒明的精神火炬,问诊时细致入微,处方时精打细算,面对患者时将心比心。医院里有许多像李恒明一样的医者,虽领域不同、风格各异,却都秉持着“让每一张药方都承载温度,让每一次问诊都传递希望”的信念。

       这盏由李恒明点燃的医者明灯,已不再是一个人的光芒,而是一支队伍的坚守,一座城市的健康守护。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90岁的李恒明用一生时光倾听脉搏的诉说,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不竭力量。她告诉我:“我已经90岁了,还是希望为病人、为医院尽一点‘微薄之力’。”

       我想,这份对患者的“舍不得”,恰是医者最深的柔情;而这份质朴的坚守,定会化为暖阳,照亮患者的康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