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中常常有“心静则万病息”的养生观,以至于有很多养生方法倡导“龟息”“静养”。从生物学角度,大众普遍认为不论是体表伤口愈合还是骨骼肌肉损伤,都需要静止或者制动才能促进“修复”,就像生病感冒了,多睡两觉就会好,甚至于将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肢体无力误读为“需要休息”的信号。但如果把静养理解为“减少活动”,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为什么脑卒中后“静养”可能适得其反呢?
静养带来的三重危害
废用综合征恶化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静养并不等于一直躺着,绝对卧床反而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这和脑卒中康复需要早期活动的观点一致。有相关研究显示,卧床超过3天,肌肉力量每周可能下降10 ~15 ,相当于衰老10年,导致肌肉无力,活动能力退化。同时还有研究显示长期卧床会导致关节挛缩发生率提高47 ,缺乏运动会使关节滑液分泌减少,易引发粘连,增加疼痛和运动障碍风险,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增加康复难度和时间。
神经功能重塑发生障碍
众所周知,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黄金康复期是发病后3~6个月,这一阶段内进行恰当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在此期间患者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高,如果长期卧床可能错过黄金康复时期,从而导致突触重组效率下降60 ,镜像神经元系统激活不足导致运动学习能力退化,感觉输入剥夺引发大脑皮质功能重组异常等相关问题。更有研究显示ICU患者卧床10天摄氧量下降20 ,临床恢复期长达3个月。
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此外,长期静养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至32 ,吸入性肺炎风险增加4倍,压疮发生率达28 。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科学康复的三大原则
相比之下,科学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脑卒中康复需遵循“早介入、分阶段、个体化”原则,抓住黄金期,避免陷入误区。其中,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干预以及家庭支持等多方面。
首先,康复早介入,即在患者病情稳定且神经症状无进展后24~72小时即开始床边康复,重点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及体位管理等,尽早干预可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达76 。
其次,分阶段加强患者任务导向训练,通过功能性任务重建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模拟日常生活场景的针对性练习,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致残率,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最后,通过个体化的训练计划,给予患者不同的强度控制,以及多模态刺激(结合视觉、触觉、听觉的复合训练),激活多脑区协同重塑,显著提升神经可塑性重建效率。其在神经功能恢复、运动能力重建及康复依从性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突破性康复技术
在恢复期,患者应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言语功能锻炼、吞咽功能锻炼等。而如今步入AI时代,众多突破性的康复技术也应用到了脑卒中的康复领域。比如通过虚拟现实(VR)训练,不仅可以提升患者依从性,还能真实模拟生活场景,更好地还原训练内容。其次还有经颅磁刺激(TMS),可以通过磁刺激改善运动皮层兴奋性;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步行训练效率提升40 等。
因此,脑卒中患者不应过度静养,而应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同时,家属也应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照顾。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更好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