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9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患信任是一场双向奔赴
□四川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范川

       笔者没有从医的经历,但身边有一些医生朋友,茶余饭后总能听到他们对个别患者的吐槽。比如,患者在诊疗室反复对医生说:“在网上查到的是什么什么病,医生说的和网上说的不一样?”又比如,患者一边和医生对话,一边掏出手机录音。如此种种,难以言表。

       再就是,身边的一些朋友在谈到看病就医时,也偶尔会发出这样一些疑问:“医生好像又多开了几项检查?”“这次手术是不是一定要做?”“开的药是不是更贵的那种?”

       医患之间,本应是性命相托的共生关系,何时变成了彼此设防的博弈对手?笔者以为,医患信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或索取,而是一场需要双方共同奔赴的旅程。

       作为患者,我是天然信任医生的人。作为医生的朋友,我更相信他们救死扶伤的天然使命感。

      《孟子》有云:“医者,是乃仁术也。”自古以来,医者便被赋予悬壶济世的神圣使命。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份“大慈恻隐”正是医者仁心的核心要义。

       2025年的中国医师节主题确定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就是要弘扬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提升其道德修养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医生要获得患者的信任,精湛的医术必不可少。没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再好的服务态度也是无本之木。尤其当今社会,群众健康需求日趋多元,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生更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技精于勤”,就是要不断精进业务能力,勇攀医学高峰,攻克疑难杂症,突破难关险关,以过硬的专业本领赢得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高尚医德是医者立身之本。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孙同郊医生,九十高龄仍坚持出诊,她说:“活着就应该好好做人做事……名和利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时刻认清自己的生活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被称为“重症八仙”之一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说:“在我眼中,这里(重症监护室)不是距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而是留住重症患者最后生存希望的地方。ICU音同I See You,意为‘我看见你’,体现着重症救治的特点,即持续关注患者,根据病情起伏,给予必要而及时的医疗处置。医患共同对抗疾病的过程,就是在困境中找寻生机,感知生命力量的过程。”

       然而,信任从来都是双向的。患者亦需以信任之心对待医者。《黄帝内经》提道:“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古代“讳疾忌医”的典故至今仍有警示意义——蔡桓公因不信任扁鹊而延误治疗,最终不治身亡。

       信息时代,患者通过网络能够获取大量医学知识,尤其是AI的推广使用,让网络查询医疗健康知识更加便捷。但是,部分患者却对网络信息盲目相信,对医生的专业判断则半信半疑,甚至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全程监控诊疗过程。这种行为看似是保护自身权益,实则破坏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基础。信任缺失将会导致医生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患者自己的健康利益。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医者应恪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坚持“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患者应给予医者基本的信任和尊重,遵循医嘱,配合治疗。只有医患双方携手并肩,以心换心,才能共同战胜疾病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

       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生谭晓琴,从医20年服务当地百姓,被诊断为肺癌后,400多位乡亲聚集在白塔之下,转塔10万圈,为她念经祈福。谭晓琴却说:“惭愧,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我的所作所为都是自己的工作职责,都是应该做的和必须做的……”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信任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当医者以仁心仁术赢得尊重,当患者以信任托付回应专业,这场双向奔赴的信任之旅,终将引领医患关系走向更加和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