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最美的红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 赵佳维

       深秋的脚步悄然而至,病房的窗棂被一层薄雾轻轻笼罩,犹如轻纱遮掩了室内外的界限。在这片被雾气温柔环抱的空间里,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家长们的抚慰声,交织成一曲温馨动人的乐章,驱散了秋日的凉意,为病房添上了融融暖意。

       我走出病房回到护士站,看到可爱的“大闺女”彤彤(化名)牵着她妈妈的手,雀跃着向我奔来。

       彤彤之所以会亲切地唤我“干妈”,是因为在她患病住院的这段艰难时光里,我作为她的责任护士,始终陪伴在她身旁。在她被病痛折磨而情绪低落、恐惧不安时,我给予了她温暖与安慰。

       在她眼中,我早已不仅仅是负责照顾她的护士,更像是能给予她依靠和关爱的亲人。此时,她明亮的双眸闪烁着兴奋与感激:“干妈,医生说我可以回家了,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悉心照料!”

       我微笑着轻抚她的发梢:“彤彤,你的勇敢战胜了病魔,你今天出院了,我替你高兴,记得回去后要乖乖休息、按时服药哦。”

       彤彤妈妈紧握我的手,眼眶微红:“真的不知该如何感谢您,您对孩子的耐心和关爱,我们铭记于心。”

       我笑着摇头:“这都是分内之事,看到孩子们康复,便是对我们最大的慰藉。”

       我忆起两个月前的清晨,彤彤的妈妈满脸焦急地冲进病房,那时的她满心忧虑,对孩子的病情心急如焚。面对简单的入院手续和询问,她极其不耐烦地说:“能不能快点啊,量身高体重有啥用?我管她一年内摔没摔倒过,我只盼着孩子能快点住院检查出是啥病,你懂不懂啊,孩子情况紧急。”

       我耐心地说:“我特别能理解您此刻的心情,请您放心,到了这儿,我们就是您和孩子的亲人。请您相信我,我们的目标都是希望宝贝赶紧好。我会尽快安排检查和治疗,可只有知道孩子的身高体重,才能精准用药,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听了我的话后,她稍稍平静下来,但仍然哭着说道:“孩子在家突然胡言乱语,行为怪异,还会打人。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还能不能好?求求你们救救她。”

       我掏出纸巾给她擦了擦眼泪:“具体病因还需进一步检查确定,先别着急,孩子能感知您的情绪,您若先被吓到,孩子会更害怕。我们要和孩子并肩作战,您坚强起来,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依靠。”她听后,努力镇定下来:“好,我一定好好配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彤彤妈妈始终陪伴在侧。彤彤因病情需行腰椎穿刺术,对彤彤和妈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妈妈满心担忧地找到我,反复问我能不能不做,确定必须做后,又不停追问疼不疼、打不打麻药、有无伤害。我耐心解释检查的过程,在我的安抚下,她们逐渐平静,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穿刺前,彤彤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小脸煞白,妈妈则温柔地将她揽入怀中,轻声安慰:“宝贝别怕,妈妈在这儿呢,一会儿就过去了。”彤彤带着哭腔说:“妈妈,我怕疼。”

       妈妈强忍着泪水说:“不痛的,就像小蚂蚁轻轻咬一下,很快就好了,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彤彤被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这类疾病的初期症状就是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该病病程虽长,但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很好。在与彤彤相处的日子里,我不仅关注她的病情,更关心她的心情。工作之余,我为她讲故事、陪她玩游戏,渐渐地,她对我产生了信任和依赖。每当我走进病房,她都会露出甜美的笑容,亲切地唤我为“干妈”。

       如今,彤彤康复出院了。

       离别之际,彤彤悄悄递给我一张纸条:“干妈,这是给你的,等我走了你再看哟。”我笑着点头,待她们离去后,我打开纸条,上面写满了对我的感谢和祝福,还画有一颗大大的红心。

       那一刻,我心潮澎湃,仿佛所有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我望着窗外那片朦胧雾气,感受到了温暖。在这小小的病房里,我的心间满是温暖与欣慰,那是付出与关爱的回报,是最珍贵的情谊与成长。

       20年的护理工作使我尝到了病人感谢时的甜、愧对家人时的酸、工作繁忙时的苦、被病人责难时的辣。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我是无数的护理人员中的一员,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然而,正是这无数的一滴水,汇成了滋润患者心田的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