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在药店见过中药材,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成片的枳壳田,还能亲手体验药膳制作,这种‘看药、识药、品药’的旅程太有意思了。”刚结束“十里药谷”游览的重庆游客李女士,对大英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赞不绝口。
近年来,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锚定“三产融合、文旅赋能”发展方向,深挖中医药资源潜力,推动中药材种植与健康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如今,这里不仅是“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更是年产值超1.2亿元的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用一缕缕药香串起产业发展链,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区位优势
筑牢产业根基
走进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平坦的耕作便道分布于连片的药田间,运输中药材的货车沿着主干道有序通行。“园区能快速发展,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是‘先天优势’。”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成立于2013年2月,面积73.6平方公里,涉及35个行政村,坐落于卓筒井-隆盛-蓬莱-回马干道沿线,地处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的黄金节点。
从空间距离看,园区距大英县城仅5公里,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博物馆也约5公里,既便于承接县城的人口与消费需求,又能融入区域文旅线路。在交通网络上,成(渝)南高速、成达高铁、大遂快捷通道、罗桂路“四横一纵”贯穿全境,通乡通村公路实现全覆盖,入户道路和农业耕作便道通达率超95 。
“无论是中药材采收后运到加工车间,还是游客自驾前来游玩,都非常方便。”园区内企业负责人说,便捷的交通让企业原材料运输成本降低了10 以上,也为引流游客提供了保障。
科学布局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为了避免中药材种植“散、乱、杂”,园区高起点编制《大英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从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10个方面进行统筹设计,划定隆盛镇土门垭、干柏树等5个主导产业种植区,发展枳壳、刺梨7000余亩。
“我们的枳壳种植基地采用规范化管理,从育苗、移栽、施肥到采收都有严格标准。”土门垭村中药材种植负责人指着连片的枳壳介绍,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收购,村里的枳壳亩产量提高了400余斤。
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枳壳、刺梨、红豆杉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9000余亩,年产中药材原料近7000吨,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从单一的中药材种植,到如今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初步产业链,园区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依托优质中药材资源,园区还推动产品向多元化延伸,开发出药膳汤料、饮品、医用原料等5大系列30余种产品。
此外,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园区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成功推出“刺梨萃茶”“三七饮片”等38个康养品牌,其中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多元融合
激活发展动能
“这是菊花,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功效;那是金银花,能清热解毒……”在园区“中医药百草园”里,讲解员正为游客介绍各类中药材的特性。作为园区打造的核心景点之一,百草园种植了10余种常见中药材,搭配科普展板和实物标本,成为游客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活课堂”。
为了让“药香”变“人气”,园区以“农康旅”融合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向文旅、康养领域延伸。一方面,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枳壳长廊”“银杏大道”“刺梨花海”3条特色药旅线路,春季可赏花、夏季可摘果、秋季可采收,四季皆有景;另一方面,建设大地博物馆、传统中药加工体验馆等设施,展示药碾、药罐等20余件传统加工文物,让游客在观光中体验中医药文化。
此外,园区还布局了3处特色药膳餐厅,推出白果炖鸡、凉拌鱼腥草等养生菜品,让游客“尝鲜”的同时感受药膳养生的魅力。今年“五一”“端午”假期,园区累计吸引游客18万余人次,实现餐饮、文创、农产品销售等商业收益120余万元,“以药促旅、以旅带产”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如今的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既是中药材的“种植园”,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窗”,更是游客休闲康养的“目的地”。园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园区将继续深化“农康旅”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文旅设施、丰富康养业态,让药香飘得更远,让康养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