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白发现了一个奇葩热搜:成年人爱上买安抚奶嘴了。电商平台上,十几元基础款到数百元“高端定制款”的安抚奶嘴挤在推荐首页,部分店铺单款销量直奔好几千件,年轻人晒着含安抚奶嘴入眠的照片,分享“靠它戒烟”“缓解暴食焦虑”的经历,甚至有人调侃这是“成年人藏在口袋里的情绪急救包”。
小白立马了解了一下,原来,安抚奶嘴不经意间成了一些人“管住嘴”的神器,甚至有网友说,含着安抚奶嘴能感觉自己回归婴儿时期,无忧无虑,起到解压的效果。但有医学专家提醒,这看似“可爱”的行为背后可能会适得其反: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牙齿错位,廉价产品或释放塑化剂,睡觉时含着更有窒息风险。好好的“解压工具”,怎么就成了流量收割、商家赚快钱的幌子?
仔细想想好像也对,成人安抚奶嘴的走红并不是偶然。如今的年轻人,上班无比繁忙,下班还要应付生活琐碎,连睡个安稳觉都成了奢侈——早上被闹钟叫醒的瞬间,满脑子是没写完的报表;通勤路上刷到工作群消息,心脏先揪紧半拍;晚上躺在床上,还得复盘白天有没有说错话、办错事。这种连轴转的压力下,一个圆滚滚、软乎乎的安抚奶嘴递到面前,往嘴里一含,仿佛瞬间回到小时候:不用管作业写没写完,不用愁明天要交的卷子,就像被妈妈抱在怀里那样踏实。
可这“治愈”真的站得住脚吗?心理医生说,这是典型的“心理退行”——成年人借着熟悉的物品退回到婴儿状态,用最原始的方式逃避现实。就像小时候摔倒了哭着找糖吃,现在压力大了,就把安抚奶嘴当“精神糖果”。但糖果吃完了,伤口还在渗血;安抚奶嘴含久了,问题依旧横在原地。
有网友坦言,起初含安抚奶嘴确实能平静下来,可后来慢慢成了依赖:工作搞砸了含着,和朋友吵架了含着,连吃饭排队都想掏出来咬两口。“好像只要含着它,我就不用面对‘搞砸事情’的自己”——这话戳破了“可爱治愈”的真相:它不是在帮你解决问题,只是帮你暂时“看不见”问题。就像下雨天躲在屋檐下,雨不会因为你躲着就停,等你不得不走出去时,该淋的雨一点都不会少。
当然有人会觉得,千言万语,用个安抚奶嘴怎么了?没妨碍别人,总比喝酒、熬夜伤身体强吧?这话听着有理,实则漏了关键——偶尔含安抚奶嘴缓解情绪,就像累了歇会儿脚,没问题;可要是把安抚奶嘴当成“万能解药”,一遇问题就躲进去,那本质就是“习惯性逃避”。
你想想:工作搞砸了,含着安抚奶嘴能让报表变合格吗?和别人闹矛盾了,含着安抚奶嘴能让矛盾消失吗?焦虑到失眠时,含着安抚奶嘴能让第二天的压力变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感冒了喝糖水,能暂时缓解喉咙痛,却治不好病毒感染;依赖安抚奶嘴解压,能暂时屏蔽焦虑,却解决不了压力的根源。
真正的解压,从来不是“躲起来”,而是“迎上去”。跑两圈、打场球,身体释放的内啡肽,才是最健康的“情绪调节剂”。这些方法可能没那么“可爱”,甚至需要你主动“费点劲”,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问题“踩在脚下”。
小白倒觉得,成人安抚安抚奶嘴的走红,藏着的是年轻人对“轻松生活”的渴望:想找个地方安放疲惫,想有个方式缓解焦虑。但我们得拎清:可爱物品的价值,该是“累了时哄自己一下”的调剂,不是“遇到事就躲进去”的壳;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含着安抚奶嘴就能渡过去的难关”,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迈过去的坎”。
生活从不是童话。你含着安抚奶嘴的时候,别人可能在偷偷补技能;你靠安抚奶嘴“躲压力”的时候,别人可能在主动解难题。直面问题需要勇气,可能会让人感觉痛苦,但如果只使用可爱的标签和事物逃避,问题会始终在那里。鼓起这份勇气,或许会发现,问题解决后的畅快比含着安抚奶嘴的萌态更加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