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很多患者常常把它误认为是“老慢支”,直到出现气促、活动耐力下降时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事实上,慢阻肺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除了规范药物治疗外,呼吸康复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呼吸康复
呼吸康复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干预措施,通常包括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它的目标不是“治愈”慢阻肺,而是帮助患者提高呼吸效率,增强运动耐力,减轻呼吸困难,从而能更好地生活。医学研究表明,规律的呼吸康复能够明显减轻气促和咳痰,提高日常活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和住院风险,改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
呼吸康复的核心内容
1.呼吸训练
缩唇呼吸: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轻轻缩拢嘴唇,像吹口哨一样缓慢呼气,可延长呼气时间,有助于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腹式呼吸:吸气时让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回收,能够充分利用膈肌,减少上胸廓部辅助呼吸肌群的负担。
2.运动锻炼
长期久坐、久卧会让肌肉力量下降,进一步恶化日常生活的受限程度。适度运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还能提高心肺耐力。
常见运动形式
原地踏步:适合运动耐力下降明显的患者,或天气不适宜外出时;
步行:选择平坦道路,避免摔倒;
骑车或慢跑:适合体力较好的患者;
简单的抗阻训练:如使用矿泉水瓶、小哑铃、弹力带进行肢体力量训练。
运动频率与时间
研究表明,规律运动更有助于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功能。建议患者每周进行3~5次训练,每次保持在中等强度,持续30~40分钟。中等强度的判断方法是:运动时虽有气促,但仍能短句交谈。
热身与整理运动
在正式训练前,应进行5~10分钟的轻度热身活动,例如慢走、关节活动操,帮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训练结束后,也要进行5~10分钟的整理活动,如缓步走、拉伸,以防止血压、心率骤然变化。
自主血氧监测与氧气支持
运动过程中,患者应学会使用指夹式血氧仪,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一般要求血氧维持在88 以上,若低于此水平,就提示运动强度过大或存在低氧风险。必要时,在家中可使用家用制氧机、在户外可使用便携式制氧机通过鼻导管进行低流量吸氧,以保障供氧充足,确保运动安全。
3.健康教育
患者和家属均要掌握吸入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切记避免自主停药。戒烟是最重要的生活干预措施,任何阶段戒烟都能获益。居家环境尽量避免油烟、灰尘和刺激性气体,保持室内通风。
4.营养与心理支持
慢阻肺患者常因炎症状态消耗能量而体重下降,合理的营养补充有助于增强体力。心理方面,长期气促容易导致焦虑、失眠,家人要给予更多理解和陪伴。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总结一下,呼吸康复适合大多数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建立个性化康复计划后展开训练,避免盲目锻炼。慢阻肺不可逆,但通过科学的呼吸康复,患者完全可以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只要每天坚持“呼吸训练+适度运动+健康生活”,就能让呼吸不再成为负担,生活重新焕发生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