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们的好‘门巴’”
——成都医学博士夫妻在甘孜“组团式”医疗帮扶的故事
□本报记者 顾钧竹 蒲晓莉

       清晨6点,川西高原的天色尚暗,德格县人民医院的办公楼已亮起一盏灯。院长周超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昨晚的高原反应让他只睡了3个小时,喝了两口热水,他便投入新一天的工作中。与此同时,600公里外的泸定县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周超的妻子刘彦正核对器械,为即将开始的手术做准备。

这对来自成都三甲医院的博士夫妻,自2024年6月以来,一个守在甘孜州西北部的德格,一个驻在甘孜州东南部的泸定,共同续写着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故事。

       再赴高原

     “我了解这里,该我上”

       周超与德格的缘分,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他作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挂职德格县竹庆镇党委副书记。初到海拔3900多米的竹庆镇,氧气稀薄的高原环境让他备受折磨,走快两步就喘得厉害;而当地27 的贫困率,更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心上。

     “有的老乡生病,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镇卫生院,有的重病号等送到县城,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周超很心疼。那三年,他扎根基层,一边协调资源帮村民发展产业,一边跑遍全镇的行政村,摸清农牧民的健康需求。2020年,竹庆镇实现贫困人口“清零”,可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始终让他牵挂。

       2024年6月,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向德格县人民医院派驻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院长时,作为一名急诊医学博士,周超立即报了名:“我了解这里的情况,也知道老乡们需要啥,这个时候该我上。”熟悉的高原反应、语言障碍、紧缺的医疗设备,他一直记在心里,却从未有过一丝犹豫。

       意外同行

     “女儿的支持是我们的底气”

       周超到德格刚满一个月,妻子刘彦也接到了前往泸定县人民医院帮扶的任务。“当时又惊喜又纠结,惊喜的是能和他在同一片高原上工作,纠结的是家里11岁的女儿没人照顾。”刘彦说。

       这个医学博士家庭,专门开了一场“家庭会议”商量女儿的安置问题。夫妻俩曾想过把孩子带到高原,让她感受不同的文化,可女儿正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时期,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业。最终,他们决定将女儿托付给成都的亲友。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女儿。”说到孩子的懂事独立,刘彦的眼眶红了,“她当了一年班长,我们都不知道,还是亲友偶然提起的。”每次视频通话,女儿总会说:“爸爸妈妈别担心我,你们去帮助更多小朋友的家人,我会照顾好自己。”更让夫妻俩暖心的是,女儿的书桌上贴着一张甘孜州地图,德格和泸定两个县被红笔圈得格外显眼,她还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妈妈是雪山下的白衣天使。”

       这份来自孩子的理解与支持,成了夫妻俩在高原上坚守的最大底气。因为工作繁忙,一家三口真正团聚的日子,两三个月里也只有短短几天。

       他在德格

       为患者争取到免费手术机会

       在德格,周超把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当成首要任务。一次深入偏远牧区巡诊时,他遇到了藏族老人尼玛。老人患白内障多年,视力越来越差,走路要靠拐杖摸索,吃饭时饭菜常常洒在桌上。可因为家庭贫困,老人一直没敢去医院治疗。

     “不能让老乡因为没钱耽误治病。”回到医院后,周超立刻联系成都的眼科专家,又四处协调资源,终于为老人争取到了免费手术的机会。手术当天,他一直守在手术室外,直到医生出来说“手术成功”,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当拆纱布的那一刻,尼玛慢慢睁开眼睛,看到眼前的周超,激动得热泪盈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紧紧握住他的手:“谢谢院长,我又能看到雪山,看到家里的牛羊了!”这一幕,让周超更加坚定了信念:“要让更多高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2024年9月,在周超的推动下,德格县人民医院建成了甘孜州第一家5G远程ICU(重症监护)平台。通过该平台,成都的专家可以实时指导当地医生开展救治,偏远牧区的患者再也不用因为路途遥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以前遇到重症患者,我们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远程ICU,相当于将大医院的专家请到了患者床旁。”周超说。

       她在泸定

       填补县域医疗技术空白

       刘彦在泸定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初到泸定县人民医院,身为院长的刘彦发现这里没有标准化的消化内镜中心,很多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只能辗转到成都就医,不仅费钱费力,还可能延误病情。

     “既然来了,就要解决实际问题。”刘彦没有抱怨。她充分发挥其作为消化内科博士的专业优势,以及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介入诊疗科主任岗位上积累的管理经验,仅用时四个月,便在泸定县人民医院建成了消化内镜中心,其运行标准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完全一致。

       中心投用后,刘彦带领团队开展消化道疾病筛查,先后发现多例消化道早期癌。“有位患者筛查出早期结肠癌时,害怕得直掉眼泪,顺利手术后还给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刘彦说,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除此之外,刘彦还带领团队建成了全州首个微创介入中心,让冠脉造影、脑血管造影患者留在了县域。

       仁心接力

       让光明照亮更多角落

       周超和刘彦的故事,只是甘孜州医疗帮扶队伍的一个缩影。在这片高原上,还有上百名像他们一样的帮扶医生:有的翻山越岭,背着药箱走进偏远村落;有的熬夜钻研,攻克当地高发的疑难病症;有的手把手教学,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帮扶期间,有人因为高原反应时常头痛难眠,却依然坚守岗位;有人忘记亲友的生日,却记得每一位患者的复诊时间;有人把孩子接到高原短暂团聚,却因为突发急症,只能将其交给同事照看。

     “一个人照亮一条路,一群人点亮一片天。”既是夫妻又是战友的周超和刘彦认为,他们只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却得到了藏族老乡最真诚的对待——有人送来自家种的青稞,有人特意送来新鲜的酥油茶,还有人把他们的照片存在手机里,说“这是我们的好‘门巴’(藏语:医生)”。

       如今,在甘孜州的辽阔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帮扶医生正接过“接力棒”。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守护健康,把爱与希望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也让“医者仁心”的故事在雪山下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