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长河中,有一种情感,它深沉而内敛,不张扬却充满力量,那就是无言的爱。它如同静谧夜空中最亮的星,虽不言语,却以光芒温暖着身边的人。
那是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下午,我遇见了一位由骨科病房转入神经内科的86岁老人,他看起来很和蔼可亲。陪伴在老人身边的是他的儿子,话语很少,但爱意坚定,日夜陪伴左右。
我仔细查阅了老人在骨科的病历资料,得知老人是因头晕、颈部疼痛等症状就诊于骨科,最终被诊断为颈椎病,并进行了颈椎微创手术。术后,老人颈部疼痛明显缓解,但头晕有所加重,并且出现了步态不稳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后来,医生进行了头颅CT、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发现老人出现了右侧小脑梗死伴出血转移情况。为了进行进一步治疗,老人被转入神经内科病房。
首先,我对老人进行了认真的查体,发现老人右侧肢体活动欠协调,肢体力量、饮水及吞咽功能正常,消瘦明显,具有严重的营养不良风险。因此,老人入院后我们制订了止晕、营养脑神经、康复等综合治疗计划,并积极联系营养科会诊予以营养指导,期待老人增强营养、尽早康复。
营养科姬主任对老人进行营养评估,提示NRS2002评分为5分,具有营养风险,且合并轻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症状。于是,我建议老人少量多餐,注意优质蛋白质食物摄入,并配合口服全营养制剂。老人的儿子默默地记录着每种食物的热量,给老人搭配丰富多样又可口的食物,只为老人能够多吃一口。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形象总是与“无言”紧密相连,而此刻在我的眼前,儿子与父亲发生了角色转换,儿子也默默地爱着曾经那个“无言”的父亲。
患者在小脑梗死急性期可能会发生症状波动,比如头晕加重、新发肢体无力、吞咽困难等,也有可能因小脑梗死占位效应压迫脑干出现呼吸心跳不平稳情况。这位老人右侧小脑梗死合并出血,梗死面积较大,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营养脑细胞、改善神经功能及康复治疗外,我们还加用了脱水治疗。
为了更好地管理液体容量,我们嘱托老人儿子记录老人24小时的入量及出量。因为高龄、前列腺增生等问题,老人尿频严重,儿子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每1~2小时的尿量,并认真核对着量杯刻度,担心记错了会影响老人的治疗疗效。幸运的是,老人在急性期内没有发生症状波动,肢体活动、精神状态都很好,儿子也总算是放心些。
突然有一天,护士站的中心监护显示屏显示,老人心率增快,心率波动于80~135次/分。我急忙跑到床边查看老人的情况,发现老人自己并无不适感。于是我快速完善了心电图,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测血压低至82/45mmHg。我紧急联系了心内科刘主任,我们决定予以老人胺碘酮转复心律治疗。
当我与老人儿子充分沟通老人病情时,儿子充满信任地说:“大夫,我们都配合,我们知道大家都在为我父亲努力。”这句很简短的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家属的信任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经过几个小时的治疗,老人心率很快稳定下来,恢复了窦性心律。慢慢地,他的血压也恢复了正常。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老人病情逐渐稳定,后续顺利出院了。
医院是一个尽显人生百态的地方,每天上演着生死离别。医护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医护人员的角色是倾听者、陪伴者、见证者。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疾病,但我们可以陪伴患者、陪伴患者家属,一起用“无言的爱”帮助患者共渡难关。 (据北京医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