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才融智融天下,和内和外和中西”。勒石以铭的“融·和”二字,矗立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广场,见证着这家医院54年的成长与担当。2025年,医院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委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这份荣誉,是医院献给今年中国医师节的厚重答卷,更是对“立院兴城,为民行医”初心的最佳注解。
孕育成长
从三线诊所到区域医疗高地
攀枝花,这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英雄城,孕育了同样血脉的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攀大附院)。在54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更改过几次院名,攀大附院始终秉持、赓续三线精神的血脉与荣光,用经年累月立院兴城、为民行医的生动实践,印证着上述特质。
1965年,建设部第三工程局职工医院从广东茂名迁至渡口(今攀枝花),33人组成的医疗队成为医院最早的雏形,为钢铁基地建设者撑起健康保护伞。1971年,渡口建工医院正式成立,1973年扎根炳草岗桃源街,从此与这座城市同呼吸。
世纪之交,医院历经合并与转型:2002年与市中医院合并为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成为攀枝花学院直管附属医院。乘着医改东风,医院先后创建为攀西首家三级乙等、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年跻身“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
然而,发展的阵痛随之而来。老模式下的设施陈旧、管理滞后、人才断档,让医院负债率高达70 ,走到“往哪去”的十字路口。直到2016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接过接力棒,一场注入“凤凰血”的变革,让桃源街的凤凰花再度绚烂。
凤凰涅槃
一场重塑根基的深刻变革
“攀大附院应该、必须进入新的发展轨道!”2016年盛夏,新任院长田巨龙的话掷地有声。基于对医院现状的清醒认识、对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一盘大棋在桃源街布局落子:求变,抓管理,打造效能流程新引擎;求才,引育用,招才引智撬动内生动力“核”聚变;求新,创品牌,以医院之名树城市形象之魂;求同,建文化,以全员文化认同铸全院发展同心同向。
精益管理激活效能。医院启动“建章立制年”,出台384项制度,从院长到职工一以贯之;推行“12235”廉洁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流程再造让效率倍增:药品供应商从38家精简至5家,耗材供应商从120余家整合为1家,“经济合同+廉洁合同”双合同制堵住漏洞。绩效改革让职工收入增长35.09 ,医疗纠纷量下降22 ,2024年业务收入较2015年增长95.81 。
人才引擎撬动发展。面对“十三五”初硕士占比不足4 、省级专家为零的困境,医院实施“两化三制”引才策略,从北大医学部、协和、华西等42所院校引进硕博人才近200人,建立15个专家工作站和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青苗”“磐石”“雄鹰”三大计划育才350余人,8人赴协和、华西攻读博士。投资1000万元建攀西首家中心实验室,解决人才科研后顾之忧。如今,全院312名专家教授、188名硕博人才撑起学科发展的“脊梁”。
品牌创建打开视野。2017年,医院在质疑声中创建攀西首个国家级胸痛中心,此后接连拿下国家卒中中心、高级创伤中心等7个国家级诊疗中心。2019年成为四川省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全省仅7家),获4000万建设资金;2022年作为唯一市州级医院,与省级大医院同台竞逐“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彰显了医院的医疗技术能力。
“融·和”文化铸魂。2019年,60吨“融·和”石矗立门诊广场,“融才融智融天下,和内和外和中西”的院训深入人心。融和广场上,八段锦晨练、古筝演奏、中医药茶吧相映成趣;“三廊一馆一堂三广场”的文化载体、“六个一”的文化符号,让不同背景的职工凝聚成“别问我从哪里来,我知道要往哪里去”的奋斗合力。
知行合一
在桃源街践行“医教研产”协同
500多年前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在桃源街27号有了生动诠释。攀大附院以“西医专科强大,中医特色突出”为路径,在医、教、研、产的融合中,书写着中西医结合的新篇章。
医为民所系,破解看病难题。作为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打造“大专科、小综合”格局: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6个省级重点专科,重点专科覆盖率达80 。心肺中心、康复医学中心等整合学科,实现“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眼科“蒲公英党支部”扎根基层,甲乳外科“粉红丝带家园”成为400余名乳腺癌患者的家,年义诊超1万人次。
智慧医疗让服务更暖。投资3000万元建线上线下平台,“万事我帮您”年服务近3万人次;2019年成为四川首家地市级互联网医院,央视专题报道其“1314”健康管理模式。通过金沙江流域中西医协同发展联盟,15家周边医疗机构共享资源,市外患者占比达37.59 。
教为医行远,培育医学人才。2012年成立攀枝花学院临床医学院,实行“院院合一”,开设5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2020年通过国家认证,成建制招收留学生,2025届毕业生考研录取85人,20余人考入一流医学院。274名医务工作者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50人兼具主任医师与教授职称,为西部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的医学人才。
研为新开路,突破技术壁垒。1000万元建成的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配备双源CT、3.0T磁共振成像(MRI)等4.5亿元高端设备,骨科机器人让手术更精准。获省市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开展国内先进技术53项,发表SCI论文6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7个专业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17个专业完成医疗器械备案,科研之花结出临床硕果。
产为院立信,传承中医药智慧。制剂中心从年产值不足400万元,发展为攀西最大制剂基地,2024年产值突破2200万元,16种制剂进入省医保,32种供全省20余家医院使用,辛白鼻渊合剂等成“明星产品”。与高校合作开发30余种康养产品,28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DRG支付,开创中医按疗效付费先例,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向新而行
百年目标里的花园医院
攀枝花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攀大附院以此为契机,锚定“建设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百年目标:五年建成区域中西医结合诊疗高地,十年跻身国内一流。
未来的画卷正徐徐展开:2026年启动第三住院大楼建设,7000平方米内庭广场、12亩中医药百草园将把医院变花园;申报临床医学、护理学硕士点,2027年独立招收研究生;扩建制剂中心,让更多特色中药走向市场。
在金沙江流域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2000万群众的健康期盼中,这家医院正以“融·和”为笔,书写着更璀璨的明天,为中国医师节献上永不褪色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