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之路挑战重重,但她从未退缩,在徒弟的帮助下学会的第一句彝语“卡莎莎”(谢谢),成了她的精神动力。
喜德县,坐落于凉山腹地。这里,正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吴昭华近七个月来坚守的“战场”——一场与沉默的疾病、医疗资源的鸿沟以及健康观念的滞后展开的持久战。
初到喜德县人民医院,一位50多岁大姐的病例让吴昭华心头一沉。这位大姐因严重心脏问题反复住院,经检查,她患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已发展为甲亢性心脏病。长期过量的甲状腺激素迫使心脏超负荷运转,吴昭华意识到:若能及时规范治疗,这场对心脏的沉重打击本可避免或大幅减轻。
此类案例并非个例,糖尿病管理的延误更令她忧心。许多患者就诊时血糖失控,且合并心梗、脑梗等并发症,用药复杂。反复住院不仅带来身心痛苦,更让贫困家庭陷入“病痛致贫、贫困拖病”的恶性循环。
吴昭华意识到,面对这些看似“不痛不痒”的内分泌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反复去大医院求诊,但往返成都路途艰辛,彝族百姓出县后语言沟通不畅,挂号如闯迷宫,“能不去医院就不去”成了无奈选择。但内分泌疾病如同慢性毒药,糖尿病用药不当可能引发致命低血糖,特殊药物还可能加重脏器负担,长期管理至关重要。这让吴昭华坚定了做好慢病管理的信念。
帮扶之路挑战重重,成都到喜德往返需近10小时,初上高原,水土不服让她身心俱疲,语言不通更阻碍沟通。但她从未退缩,在徒弟的帮助下学会的第一句彝语“卡莎莎”(谢谢),成了她的精神动力。
彝族阿姨沙马(化名)患甲亢多年,每月坚持挂吴昭华的号复诊。经过大半年规范治疗,她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这意味着她的甲状腺功能在药物控制下得到了有效纠正。药量从每日两片减至半片,病情稳定。这减下去的药片,不仅是病情好转的刻度尺,更是跨越语言与地域的医患信任所浇灌出的健康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