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母亲说:“当年其他医生说可能要拄拐,是您说‘再试试’,现在他是学校的短跑冠军。”邓志强摸着孩子的脚踝,突然明白:“我们矫正的不只是脚,更是给了他一个能自由奔跑的未来。”
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诊室,邓志强医生常被抱着孩子的家长围住。孩子们脚上裹着石膏,家长眼中透露出期盼——这些期盼里,藏着邓志强15年来与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较劲”的故事。
“邓医生,您看我家娃的脚还有救吗?”一位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声音带着哭腔。孩子的右脚呈内翻状,像一只蜷缩的小马蹄。这样的场景,是邓志强2018年从天津进修归来后,开展马蹄内翻足治疗时最常面对的画面。
“您别急,咱们用潘塞缇(Ponseti)方法分步矫正,大多数孩子都能正常走路。”邓志强一边轻声安抚,一边拿起模型演示,“你看,先通过石膏固定慢慢把脚掰正,再做个小手术,最后戴支具保持,就像把小树苗扶直了再绑上支架。”
这份耐心,源于他最初的“碰壁”。刚回院开展治疗时,他第一次独立给患儿打石膏,手忙脚乱间,石膏绷带在患儿腿上堆成了“疙瘩”。“当时家长没催,就抱着孩子等,那眼神里的信任,比批评还让我难受。”邓志强说。当晚,他翻出进修时的笔记,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手法,“直到能闭着眼找准孩子脚踝的正确角度”。
有位农村来的父亲,带孩子复诊时塞给他一篮土鸡蛋:“邓医生,我不懂啥大道理,但您每次都蹲下来跟娃说话,这就比啥都强。”邓志强把鸡蛋换成奶粉给了孩子,却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后来,他的诊室里总备着小玩具,检查时会先陪孩子玩一会儿,“孩子不哭闹,治疗才能更顺利”。
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术后10年的孩子。那天,一个初中生蹦蹦跳跳地冲进诊室:“邓叔叔,您看我能跑能跳了。”孩子母亲红着眼圈说:“当年其他医生说可能要拄拐,是您说‘再试试’,现在他是学校的短跑冠军。”邓志强摸着孩子的脚踝,突然明白:“我们矫正的不只是脚,更是给了他一个能自由奔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