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以仁心守护生命的医者。他们或见证新生的喜悦,或守护心灵的微光;或奔走在偏远山区,或坚守在基层一线……在他们朴实的讲述里,医者的双手既托起生命的重量,也传递着人间的温度。
说情怀
魏素梅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从年轻的住院医师到资深的主任医师,从青涩到沉稳,不曾褪色的是那份对生命最原始的敬畏。每一次响亮的啼哭,仍是心底最美的乐章。低头看看自己这双手,见证过母爱的惊天伟力,也感受过生命的脆弱不堪,每一次“母子平安”,责任都在肩头沉淀一分。
见证过太多次女性的柔韧:她们面对生育的勇气,对抗病痛的顽强,以及贯穿一生的力量,令我由衷敬佩。科技虽日新月异,但守护生命的初心从未改变。再精妙的手术,再精准的监测,也抵不过一颗倾听的心、一句温暖的话、一次及时的扶持。那份“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箴言,是永恒的灯塔。
患者的信任重如山,那是将最珍贵的生命与尊严相托付。20余万次门诊、2万台手术、3万多个经由我手拥抱世界的新生命——这些数字刻录着责任、泪水、欢笑与无价的托付。
皱纹渐深,白发已生,但守望生命的决心,未曾动摇半分。此路漫漫,继续走,秉赤诚。
张伶莉 荣县精神病医院
从业9年了。好多人问我,天天面对这些患者,会不会感到很累?说实话,累!但更常有的,是另一种感觉——像握着一捧易碎的光。轻轻一托,能看见里面闪着对生活的期盼;稍不留意,又怕那点光被愁绪遮住。
我们医院的患者大多是周边乡镇来的,说话带着乡音,他们不是课本里的病例,是张叔、李姐,是某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在病情好转时,突然说一句“医生,我想回家种点菜”,也会在情绪反复时,红着眼问“我是不是好不了了”。这时候我更加明白,我们治的不只是病,是他们实现想好好活着的念想。
有人说我们的工作“特殊”,其实也普通。每天查房、开医嘱,陪他们坐一会儿,听他们说些颠三倒四的话——那些话里,藏着他们没说出口的难处。我们做的,就是把那些“难”一点点拆开来,告诉他们:“别怕,咱们慢慢来。”
今天是医师节,我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就想说一句:陪着他们,让他们从“熬不下去”到“想好好活着”,这份工作,值了!
讲经历
樊云 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次门诊接诊过程中,一位手拿头灯的患者引起了我的注意。大白天的为何带个头灯?一问才知道,这名患者住得比较偏远,为了能来看病,需要凌晨4点多起床,走十几里路,坐车到镇上,再转车,到医院时已经是10点多了。这让我深受触动,此后,每周的基层坐诊就成了我的工作日常。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外,如何兼顾基层的健康服务工作?我的想法是:“时间总是挤出来的,患者在哪里,医生就应该在哪里”。
杨海 炉霍县人民医院
2023年,我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奔赴炉霍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高原的冬天格外寒冷,有一天一名藏族产妇早产诞下双胎。当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紧。
赶到现场时,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危急,弟弟小双(化名)娩出后便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我带领麻醉科、儿科团队迅速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中。然而,小双肺部发育不全,情况十分危急,经远程会诊,必须尽快转往甘孜州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救护车在积雪覆盖、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艰难前行,海拔3000多米,4个小时的路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当救护车终于抵达甘孜州人民医院,把小双平安送进新生儿病房,我们累得直接瘫倒在走廊上。那一刻,身体虽已疲惫到极点,但心中却满是欣慰:“只要孩子没事,值了!”
王庆安 三台县人民医院
今年6月,我参与了一例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麻醉工作,每一次紧张的操作,都让我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几天后,患者特意送来锦旗和感谢信,眼中满是感激地说:“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那一刻,我所有的疲惫和紧张都烟消云散。这面锦旗,不仅仅是一块布料,它承载着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可;这封感谢信,也不仅仅是一张纸,它写满了患者康复后的喜悦和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荣誉、责任与温暖,继续坚守在麻醉岗位上,用我的专业和爱心,为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谈感受
胡巧 广元市剑阁县武连镇中心卫生院
毕业后我毅然选择回归。“人这一辈子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不论在哪里发展,不同位置有不同功绩,我或许做不了伟大之事,但无愧于心就是意义。”这便是我当时最坚定的想法。
基层的医疗设备简单,病种却复杂多样,病情常常更加危重。没有高精尖的检查手段,也没有随时可以申请的多学科会诊,我真切感受到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独特与责任重大。
扎根基层,是对我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全方位锤炼。我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背后的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关注人的整体健康。和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村民有效沟通,解释病情、取得信任,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在这里,医患关系紧密而温暖。我能叫出很多患者的名字,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生活习惯。这种熟悉和信任,让我体会到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联结。
王敏 绵阳市中心医院
我很喜欢小孩,喜欢在诊室放一些玩具。每次当孩子不愿进入诊室,我就把玩具拿出来逗他们。特别有意思的是我有一只大嘴小黄鸭,当小朋友不愿意张嘴给我看咽部时,我就会拿小黄鸭教他们张嘴,好多小朋友就愿意张嘴让我检查了。有些复诊的孩子知道我有玩具,来了就会主动找我要玩具玩。这些小小的互动得到家长的赞许,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感动,让我认识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看病和被看病,更多的是彼此的温暖和信任。
何科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作为正畸医生,职业赋予我荣光,让我有幸见证了那个酷暑初诊的大学生的人生长卷:从象牙塔的学子到远赴异国的留学生,从学成归国的职场新人到步入婚姻殿堂的幸福新娘。
今年5月,当她和她的新郎郑重地将那张鲜艳的婚礼请柬递到我手中时,幸福在那一刻具象化。这份邀约,承载着超越职业本身的信任,其分量远胜过任何奖杯。因重要学术任务未能观礼虽存遗憾,但这份信任已温暖延续——她的家人基于认可,将口腔健康托付于我们科室,信任的接力,让医患间的理解与尊重有了更深沉的共鸣。(本报记者 牟津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