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童栋栋
帮扶喜德 填补当地技术空白
□本报记者 侯文瑾

       童栋栋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多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使以前只能转往上级医院的患者,终于能在县医院抓住黄金救治时机。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群山中,神经外科急重症患者曾因医疗资源匮乏面临困境。脑出血、颅脑外伤等急症患者需与时间赛跑,但喜德县人民医院因缺专科技术,患者只能冒高风险长途转运。直到2025年初,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童栋栋带着对口帮扶的任务来到这里,群山深处的救治图景开始悄然改写。

       初到帮扶医院,童栋栋深感责任重大:医院无独立神经外科,病例分散在外科和急诊科;病房与骨科共用,CT设备陈旧,缺专业手术器械,且全院没有一名接受过神经外科专科培训的医生。“遇到无法判断的颅内出血或颅脑损伤,最多做个基础包扎后赶紧联系转院。”当地医生的无奈让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童栋栋从接诊首例患者破局,重新梳理神经外科急诊流程,制定颅脑损伤评估标准,推动医院添置钻孔引流包、脑室穿刺针等基础器械。他瞄准基层易上手的微创手术,手把手带当地医生练习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他的努力很快见效。81岁彝族老人巴久突发偏瘫就医,CT显示右侧额颞顶枕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明显,已出现脑疝危象。按以往需至少一小时车程转院,老人可能撑不到上级医院,或留下后遗症。童栋栋带领团队立即实施钻孔引流术,手术顺利,术后第一天老人神志明显好转,住院一周康复出院。

       至今,他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多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使以往那些以前只能转往上级医院的患者,终于能在县医院抓住黄金救治时机。

       如今喜德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门诊量、住院患者均比去年增加,更重要的是老乡们愿意来了。“以前一说脑子的病,家属第一反应就是跑西昌、成都,现在都知道县医院就能治了。”童栋栋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