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生产领域,陶瓷工与木工虽职业属性不同,但都面临着粉尘职业病的潜在威胁。粉尘职业病是一类因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其危害范围广泛,涉及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多个器官,严重时可导致尘肺病、肺部肿瘤等不可逆的病变。
粉尘职业病的危害机制
呼吸系统损伤:尘肺病的形成与发展
粉尘职业病对呼吸系统的损害最为显著,其中尘肺病是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尘肺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粉尘的吸入、沉积、巨噬细胞吞噬、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等多个环节。
当工人吸入粉尘后,粉尘颗粒首先沉积在肺泡表面,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尘细胞。大部分尘细胞通过纤毛运动被清除出体外,但仍有少量尘细胞因粉尘作用受损、坏死,释放出游离的尘粒。这些尘粒再次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吸入粉尘会导致肺部清除功能下降,粉尘过量沉积,引发肺组织纤维化。纤维化过程会破坏肺泡结构,降低肺泡弹性,影响气体交换功能,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不同类型的粉尘对肺组织的损害程度不同。例如,石英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硬度高、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和清除,在肺部长期存在会持续刺激肺组织,引发严重的纤维化病变;石棉粉尘呈纤维状,容易刺入肺泡组织并长期留存,不仅可引起石棉肺,还与肺癌、间皮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局部刺激与感染:呼吸道与皮肤的病变
粉尘对呼吸道黏膜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早期可引起鼻腔黏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久之形成肥大性鼻炎,最终因黏膜营养供应不足而发展为萎缩性鼻炎。此外,粉尘还可引发咽炎、喉炎、气管及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某些有机粉尘,如破烂布屑、兽皮、谷物等,常附有病原菌,如丝菌、放射菌属等。当这些粉尘进入肺内后,可引起肺霉菌病等感染性疾病,进一步加重肺部损害。粉尘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也不容忽视。长期接触粉尘可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粉刺、毛囊炎、脓皮病等皮肤病变。金属磨料粉尘还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影响视力。
中毒与致癌:全身性危害的潜在风险
部分粉尘含有有毒物质,如铅、砷、锰等重金属粉尘。这些粉尘在呼吸道黏膜上溶解并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引起中毒症状。例如,铅中毒可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砷中毒可损害皮肤、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引发皮肤角化、色素沉着、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病变。此外,某些粉尘还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镍、铬、铬酸盐等粉尘可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石棉粉尘是公认的致癌物质,与肺癌、间皮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粉尘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源头防护
湿式作业:对于可以湿式生产的作业环节,如陶瓷原料的湿式粉碎、喷雾洒水,木工的砂光前木材表面喷水湿润等,应优先采用湿式作业方法。湿式作业可有效降低粉尘浓度,减少粉尘飞扬。
密闭尘源: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产尘岗位,应采用密闭尘源的方法。将产生粉尘的设备或工序进行密闭处理,防止粉尘外逸。例如,在陶瓷原料的粉碎、混料等工序中,可采用密闭式粉碎机、混料机等设备,并设置局部排风系统,将粉尘直接抽走并过滤。
通风除尘:合理设计和安装通风系统是降低工作场所粉尘浓度的关键。通风系统应包括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部分。局部排风主要用于捕集产尘点的粉尘,防止其扩散到作业环境中;全面通风则用于稀释和排除作业环境中的剩余粉尘,保持空气新鲜。
个人防护
防尘口罩:防尘口罩是个人防护的核心用品。应根据作业环境中粉尘的性质和浓度选择合适的防尘口罩。例如,对于高浓度的二氧化硅粉尘,应选择防护等级较高的防尘口罩,如KN95、KN100等。佩戴防尘口罩时,应确保口罩与面部贴合紧密,避免粉尘从缝隙中进入呼吸道。
防护服与护目镜:除了防尘口罩外,还应穿戴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防护服可防止粉尘附着在皮肤和衣服上,减少皮肤接触粉尘的机会;护目镜可保护眼睛免受粉尘刺激和损伤。
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个人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面部、手部和身体其他暴露部位,避免粉尘残留;工作服应单独存放和清洗,避免将粉尘带回家中。
职业卫生管理
粉尘浓度监测:定期对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进行监测,了解粉尘浓度的变化情况。监测结果应记录在案,并作为评价防尘措施效果的依据。当粉尘浓度超标时,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增加通风量、调整工艺流程等。
职业卫生培训:加强对陶瓷工和木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粉尘职业病的危害、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等。通过培训,使工人充分认识到粉尘职业病的严重性,自觉遵守防尘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粉尘职业病事故。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救援程序、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等内容。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从陶瓷工到木工,从工艺革新到个体防护,每一环节的改进都能为劳动者筑起健康防线。唯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才能让“会呼吸的痛”成为历史,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创造价值。(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体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