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7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热死人”并非玩笑 华西专家解读热射病
□本报记者 冯若冰

       大暑节气已至,作为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全国多地开启“高温炙烤模式”。炎炎烈日下,热相关疾病发病率显著攀升,而被称为“最凶险中暑”的热射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获悉,进入夏季,医院急诊科每周都会接诊多例热射病患者。高温背景下,“热死人”不再是一句玩笑话。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其死亡率可达50 ~60 。热射病到底有多凶险?易发人群有哪些?如何预防?针对热射病相关热点问题,华西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姚蓉进行了解读。

       热射病不只发生在夏季

       性格突变是早期信号

       近日,华西医院收治的一位40岁男性患者的经历,为不少人敲响了警钟。姚蓉介绍,该患者早晨出门办事,中午一两点回家后便出现精神萎靡、不思饮食的症状,更一反常态地变得暴躁易怒。家人发现他整个下午未出房间,打开房门一看,他整个人已经意识模糊,体温高达40℃。当地医院排除中风后转诊至华西医院,经检查发现其脑部呈现弥漫性和对称性的肿胀、脑血管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最终确诊为热射病。

     “按照往年数据,科室每年接诊的热射病患者可达百例。”姚蓉表示,中暑是我们最常见的热相关疾病,而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她特别指出一个易被忽视的信号:“很多患者最初只是性格改变,比如平时温和的人突然变得易怒,这可能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早期表现。”

       据介绍,从医学分类来看,热射病主要分为两类: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散热能力较弱的人群,他们多因被动暴露在高热高湿环境中,导致散热障碍;而劳力型热射病则好发于运动员、建筑工人等高强度运动者或劳动者,因机体主动产热过度引发。姚蓉特别纠正了一个认知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夏天才会发生热射病,但实际上,任何导致产热超过散热的情况都可能诱发热射病,去年10月我们就接诊过一例马拉松选手,当时气温仅24℃,其因剧烈运动仍发生了热射病。”

       在发病机制上,姚蓉解释道,热射病的核心是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一方面,当环境温度接近甚至超过体表温度时,人体通过皮肤辐射、传导散热的途径受阻,若身处闷热不通风的环境,散热障碍会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长时间剧烈运动、高强度劳动会使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肌肉与组织收缩产生大量热量,一旦超过散热极限,就会导致核心体温急剧升高。这种失衡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时直接危及生命。

       死亡率超50 

       这些易发人群需重视

       记者了解到,热射病并非瞬间发生,而是从先兆中暑逐步恶化——口渴、头晕、心慌是它的“序曲”,而“烫(体温骤升)、晕(意识模糊)、晃(肢体无力)、乱(精神异常)”则是最后的警报信号。

       姚蓉告诉记者,热射病的凶险性体现在:“第一,死亡率很高,可达50 ~60 。其次,因为我们机体所有的细胞对温度都有一个耐受阈值,高温一旦持续,我们机体会出现多器官损伤,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她坦言,即便一些热射病的病人被妥善治疗后,也还会出现后遗症,比如认知功能下降、活动能力下降、记忆能力不同程度受损等。有相关研究显示,患上热射病之后超过10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新发风险仍远高于常人。

       从易发人群来看,除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强度劳动者和运动员,孕妇、甲亢患者等处于高代谢状态的人群也需格外注意。这类人群要么散热能力较弱,要么产热机制旺盛,在高温环境中更难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姚蓉提醒,家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夏季尤其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状态,“老年人对温度的感知可能不敏感,有时出现症状却不愿麻烦家人,很容易延误救治。”

       三个“特定原则”

       教你早期识别热射病

       如何在早期识别热射病信号,避免病情恶化?

       姚蓉提出要注意三个“特定原则”:第一,特定场景,比如处于炎热夏天湿热环境下、闷热的工厂、马拉松等剧烈运动现场,需时刻关注身体反应。第二是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和身体处于高代谢状况的孕妇、甲亢患者等,这类人群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不适,需立即警惕。第三是特定表现,若出现头晕、反应迟钝、性格突然易怒、恶心、腹痛、心慌、冷汗、手脚发麻、四肢无力等症状,可能是热射病的早期信号;一旦体温出现明显增高、意识模糊一定要格外警惕,很可能热射病已经发生,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在预防措施方面,姚蓉建议,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尤其尽可能减少在正午高温时段外出,避免长时间的直晒。如无法避免,要更加注意身体变化,必要时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其次,长时间直晒需做好防护,炎炎夏日,室外活动一定要做好防暑准备。

     “补水要选择含电解质的饮料,不要只喝白开水”,对于运动人群,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热适应”训练,运动中一旦感到心慌、动作不协调,就要立即停止。也不要在封闭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需尽快脱离高温环境。最后,加强通风,保持合适室温,在高温时段可适当开空调调节室温,最好控制在26℃左右,室内室外温差不可过大。尽可能保持室内通风,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会减弱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和抵抗力。

       据了解,在急救与认知误区方面,常用的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退烧药对热射病无效;藿香正气液仅适合内热内湿无法散发、皮肤湿冷的中暑患者,若患者皮肤干燥发热,使用后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发生热射病,不建议大家自行用药,物理降温会更有效,“最正确做法是立即脱离高温环境,用冷水浸泡或擦拭进行物理降温,同时拨打120。”姚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