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7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宝兴县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诉说文旅新故事
药香漫山处 康养正当时
□代雅心 本报记者 陈健

       6月底的清晨,宝兴县陇东镇的山雾还没散尽,赶洋沟村的李大姐已戴着草帽钻进云木香地里。“这些天城里来的游客多,得把田埂边的杂草除干净些。”她抹了把额头的薄汗,身后就是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3.5万亩药田从海拔1300米铺到2500米,盛夏时节,恰是游客避暑的好时候。在这里,中医药文化正与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交融共生,“文旅+健康”的融合发展早已不是抽象的概念。

       药田变景区,农活成体验

     “小张,你看这云木香的叶片边缘带锯齿,绽放时紫穗连片,根系发达修长,记住了没?”村民李大姐的儿媳妇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几个年轻游客正蹲在地里比对叶片。穿碎花裙的成都姑娘小王举着刚掐的两片叶子,对着手机备忘录里的图片反复比对。

       基地的观景平台上,成都来的张先生正帮母亲拍视频。“山下城里35℃,这儿才19℃,老太太说比空调房舒服。”他指着远处层叠的药田,“既能避暑又能学知识,昨天在正康农庄还喝了金银花茶,吃了羊肚菌炖鸡,这趟来得值。”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游步道往上走,宣传展板前,72岁的刘大爷戴着老花镜,正用铅笔抄录展板上的“传统中药材云木香的功效”,“年纪大了,多学点中医药知识大有裨益。”他身边,几名小学生正围着讲解员提问:“厚朴的树皮真能治咳嗽?”讲解员掀开展柜里的标本盒:“你们看这厚朴皮,断面有小亮星,那是有效成分厚朴酚,入药确实能燥湿化痰。”

       当地镇干部告诉记者,短短几年,当地从单纯种药到“种风景”。据悉,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是全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之一,“天府森林粮库”中药材现代产业园区。同时,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所在地宝兴县陇东镇赶洋沟村,还是全省中药材“一村一品”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科技打底子,品牌闯路子

     “这是‘宝膝1号’,2012年和川农大合作培育的,比普通川牛膝亩产高30 。”在基地的良种示范区,技术员小林正给游客介绍标牌上的品种。

     “你看,云木香的根系比旁边的长15厘米,这是用了有机肥的缘故。”小林拔起两株幼苗对比,“我们现在全用腐熟的羊粪当肥料,去年还拿到了有机认证。”基地里,滴灌管道顺着山势蜿蜒,无人机在技术员操控下低空掠过,给厚朴林喷洒生物农药。“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小林说,基地年产8000吨中药材,八成能达到有机标准,“川牛膝、云木香这些‘宝兴造’,现在能卖到上海、广州的中药厂。”

       在兴国农庄的展示厅,包装精美的“大圆包三宝”摆在C位:真空包装的云木香片、瓶装的金银花露、礼盒装的川牛膝粉。“这是和雅安中药厂合作开发的,游客买回去当伴手礼。”农庄负责人高兴地说,以后还能开发药膳汤包、中药香囊,路子越走越宽。

       带火旅游业,山水生金银

       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其中的产业,既有传统种植养殖产业,也有当下最火的乡村旅游业。2022年3月,宝兴县以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产业扶持、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为重点,制定并印发《宝兴县大圆包农旅融合现代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目的很明确,将大圆包中药材生产基地打造为西南地区的“药谷医乡,养生福地”。

     “王孃,今天的药膳宴加个山药炖排骨嘛,另外还有当归炖鸡,昨天那桌客人都说好吃。”正康农庄的厨房门口,老板娘正对着对讲机吩咐。这家农庄原本是村民的老屋,改造后成了游客接待中心。“长期生活在城市里,就爱这山清水秀,夏天空调都不用开,早上听着鸟叫起床,傍晚在药田散步,比城里疗养院舒服。”

       据了解,像这样的民宿、药家乐,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已有好几家,带动400多户农户增收。“光卖药材是‘一条腿’走路,加上旅游就是‘两条腿’跑。”陇东镇赶洋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波说,“下一步还要培训农户做药膳、讲药故事,让更多人端上‘旅游碗’。”

       规划绘蓝图,路宽景更长

       今天的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正逐步成为融山水、人文、休闲、度假、养生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特色现代产业基地。

     “下一步,将投资2000多万元,新修6米宽的产业路,以前4.5米的水泥路会车都难,今后旅游大巴能直接开到观景台。”黄波指着施工图纸介绍,“那边要建个中医药体验馆,游客能亲手做香囊、碾药材;山坳里规划了星空露营地,夏天能看银河。”

       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是前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拉山大峡谷的必经之地。在宝兴县卫生健康局,记者在规划图看到,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与东拉山大峡谷被一条红线连在一起。“游客上午在东拉山看峡谷,下午来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采药,晚上住民宿吃药膳,形成‘1+1>2’的效应。”工作人员指着图纸上的虚线,“这两个点的旅游专线开通后,还要开发‘中药康养七日游’线路。”

       夕阳西下时,药田上空飘起袅袅炊烟。李大姐背着竹篓往家走,手机里传来儿媳妇的声音:“妈,明天有20个游客要来学做药膳,记得穿那件新洗的蓝布衫。”山风里,紫穗花还在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山村的新故事——当中医药的根扎进文旅的土,长出的不只是茂盛的药草,还有乡村振兴的希望。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