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7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卫生院
特色科室闯出基层发展新路子

       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卫生院位于安州县城,该院坚持以创新求突围、以特色促发展,闯出了一条基层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之路。医疗业务收入由2016年的995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414万元,增长142.61 ;门诊人次由2016年的8.9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19.8万人次,增长122.47 ,其中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医理疗科、口腔科等3个特色科室占医院年收入的45 ,专科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从常见病到危重症

       中西医结合治肺病有突破

     “吸气、呼气……”这是7月2日,发生在花荄镇卫生院中西医结合肺病科的一幕。

       71岁的付大爷,多年来一直深受呼吸困难的困扰,平日连如厕、洗漱都气喘吁吁,饮食起居一直靠家人照顾。近日,他在花荄镇卫生院接受中西医结合肺病治疗后,逐渐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乡镇卫生院如何找到发展出路,是摆在基层卫生院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花荄镇卫生院通过对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慢病随访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辖区内在家居民近7.25万人,患有慢阻肺、哮喘、冠心病和房颤10249人,脑梗死或有脑梗死高危因素6841人。

       医院把发展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作为推动医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2022年起每年派出不少于2人到上级医院进行学习和参加国家、省市级学术会议,积极派人参加国家实施的培训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等实施的远程会诊,提升诊疗能力。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管理专家委员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授牌为“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率先在全市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被评审为全国第二批“基层呼吸联盟”优秀单位。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该院从过去仅能诊治支气管炎、风湿疼痛等常见病种,转变为能对脑梗死、房颤、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等危急重症进行有效治疗。

       从腰痛难行到症状缓解

       中医理疗显实效

     “杨医生,昨天我做了中医理疗,今天腰就不痛了。”正在接受艾灸理疗的刘女士说,前段时间,她腰部有些不舒服,疼痛的时候走路都困难。听说花荄镇卫生院中医理疗科的杨晓燕医生手艺好,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做了中医理疗。

       走进花荄镇卫生院中医理疗科,不少病人前来看诊、针灸、推拿和牵引等。中医馆设有诊室、治疗室、康复室,配备了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电子针疗仪、艾灸仪、磁振热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设备。

     “患者非常喜欢中医理疗,医生每天要从早上8点半忙到晚上7点左右,目前理疗科有治疗床20张,根本就不够用。”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花荄镇卫生院中医理疗科是集传统中医、针灸理疗、现代康复等治疗手段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科室。科室以中医特色为主导,主要开展脑卒中、周围神经性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整体康复治疗,骨关节术后的整体康复治疗,治疗内痔、外痔、肛裂、肛瘘、颈肩腰腿疼痛、中风后遗症、骨质疏松、软组织损伤、慢性关节疼痛等常见肛肠疾患、疼痛疾病,中医馆的服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彰显与提升。

       从牙疼难忍到安心进食

       口腔科探索医防融合新路子

     “刘医生,我牙疼了好几天了,饭也吃不了,睡也睡不好。听他们说拔掉就好了,能帮我想想办法吗?”家住花荄镇兴福村的蒋女士近期因牙疼,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进食,有次甚至因为疼痛而昏迷,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后听说花荄镇卫生院口腔科口碑很好,便一大早就前来就诊。

       该科医生刘宝泉详细询问病史,经过CBCT拍片检查后发现,蒋女士的患牙可以通过根管治疗解决疼痛并保留,并用CT的三维成像图片给蒋女士解释了整个治疗过程以及能达到的预期治疗效果。治疗后,蒋女士的疼痛当天就得到有效缓解,在连续三次的治疗后,其疼痛彻底解决,牙齿外形也得到了恢复,她高兴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东西了。”

       该卫生院相关负责人称,在强化口腔科临床服务的基础上,卫生院积极推进医防融合模式,将口腔健康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中。通过承接小学生牙齿健康筛查工作、开展口腔健康监测、发放口腔健康科普宣传页等方式,广泛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倡导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口腔健康意识,为从源头上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桦 何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