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日久生厌 是不爱了吗
□庞献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对身边的人产生一种厌恶感,不想跟对方接触。当这种厌恶感出现在伴侣身上时,更为严重。那段时间,我们可能会觉得怎么看他/她都不顺眼,甚至有想分开的冲动。

近日,当得知丈夫的亲戚要到家里吃饭时,李清(化名)选择临时“出逃”。丈夫一再发信息让她回家吃饭、招待亲友,李清回复:“你让我感到厌恶,我一看到你就烦。”

       此前,热搜“间歇性厌恶伴侣,是不爱了吗”引发大量网友共鸣,他们跟评讲述自己相似的处境。“‘日久生厌’在临床上很常见,甚至因为心理上的厌恶引发生理上的厌倦,这是许多家庭面临的情感困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莫莫心理工作室负责人莫华说。

       对丈夫生理性厌恶  拒绝亲密互动

       李清知道,自己对丈夫的厌恶源于他的背叛。9年前,李清刚生完二胎。临近春节,丈夫跟她说要出差。不久后,她发现,大儿子才3岁,她还坐着月子,丈夫却抛下他们,隐瞒自己已婚的身份,陪第三者回家过年。发现丈夫出轨后,李清曾提出离婚,但儿女还小、父母劝和不劝离、丈夫表示悔过并许下承诺,让她选择咽下了屈辱。

       如今9年过去,丈夫出轨依然是李清心里的一根刺。“只要一想到他带给我的伤害,我就对他感到生理性的厌恶,不想和他有任何亲密接触。”因为厌恶丈夫,李清也不愿意面对他的亲友。

       结婚5年的晓林(化名)也对丈夫感到间歇性厌恶,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聚会时,晓林和同学疯狂吐槽:“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见到丈夫就莫名地烦躁。”

       晓林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因为厌恶感会随时发作:不想把自己的衣服和丈夫的衣服放在一起洗,总觉得他的衣服很脏很臭;本来追剧追得正开心,一听到丈夫开门回家,好心情就瞬间消失;在外不想接丈夫的电话,在家也不想和他聊天,根本不想交流……

       晓林不解地向朋友求教:“反正横竖都看丈夫不顺眼,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没想到引起了朋友们的共鸣,她们也表示会莫名对另一半感到烦躁、厌倦,导致家庭生活越过越糟心。

       日久生厌是情感惯性  摩擦和伤痕不可避免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何不少人会对伴侣感到莫名烦躁,甚至是间歇性厌恶?“这是很多中年夫妻都会面对的情感困境,从临床上看,往往是男性率先‘日久生厌’。”在莫华看来,这是人的审美、情感的一种惯性倾向。

       而李清对丈夫的厌恶,则主要是创伤性应激反应。丈夫的出轨对李清而言,是不堪的、痛苦的、创伤性的事件,并且还未得到疗愈。李清带着恨意维持亲密关系,一方面会有一些无意识的报复行为,另一方面也会对丈夫产生强烈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排斥反应。

     “夫妻是一个有利益冲突的共同体。从心理动力经济学来看,对伴侣间歇性厌恶,主要是源于亲密关系里“力比多”摩擦产生的根本性的破坏力。”莫华解释道,比如夫妻共同养育孩子,男性往往不被孩子羁绊,而女性在工作以外,不仅要生儿育女,还要承担起子女教育、经营家庭的主要责任,单方面的长期付出会让她们内心动力失衡。家庭里,类似的伤痕和摩擦难以避免,反反复复之下,她们在情感上就会产生退出策略,对另一半不想再亲近。

       没有完美的亲密关系  允许自己做自己

       一看到伴侣就莫名烦躁、感到厌倦,有什么方法可以破解?莫华建议,女性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接受在经历各种摩擦、矛盾的冲击后,亲密关系一定会存在不可逆的缝隙,甚至是创伤。

     “对待有缝隙的婚姻,双方都需要付出修补性的言语和行为。如果修补不了,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生活,还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莫华说,主体性强的人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独立思考和主动选择,我们可以与自己对话,想一想内心深处对伴侣厌恶的是什么、对方是否值得与自己携手共度余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不妨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对方做自己,保持双方的边界感。比如对自己多一些修炼和期待,培养自己的朋友圈、兴趣爱好和事业,让自己有更多舒缓情绪的方向,而不是把所有情绪、不满都集中在伴侣身上,对伴侣少一些期待,彼此都轻松一些,可以有效减少摩擦和厌恶的发生。

       因此,让一段关系回暖,不妨从换一种心态开始,减少彼此的消耗,多一点回归自我内心,向内探索,调整自己,让彼此的关系从负面循环走向良性互动。

       记住,婚姻里,伴侣陪着的不仅是风花雪月、平淡日常,还是在病床上,在人生的无常前。考验人性、考验感情并不需要很多,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为你立黄昏,有人扶你病床前,就是一段好的婚姻。(据《玉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