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突袭,让王爷爷(化姓)的生活天翻地覆,曾经习以为常的站立、行走、端碗吃饭,都变得困难重重。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主动上门,为他量身定制康复方案,专业的康复手段和耐心的陪伴让他逐渐找回身体的“掌控感”,原本沉寂的院子里,渐渐多了他练习行走的身影和与邻居交流的笑声,这段康复经历让王爷爷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突发脑梗后生活陷入困境
72岁的王爷爷家住福洪镇三元村,因肢体残疾被认定为二级残疾人。在突发脑梗之前,他的生活仍能维持基本的独立性,日常起居无需他人过多干预。然而,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右侧肢体偏瘫让他失去了自主行动的能力,肌肉僵硬、协调受限,简单的抬手、站立都变得异常困难,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必须依赖家人的照料。
身体的限制带来的不仅是行动不便,更是心理上的沉重打击。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后来的失落、抵触,他逐渐放弃了尝试,甚至对康复失去了信心,开始排斥与外界接触,整日闭门不出,沉默寡言。他的家庭也因照护压力骤增而陷入困境,家属一方面希望帮助他尽快恢复,另一方面却因缺乏康复知识和专业指导而无从下手。面对这一困境,专业的康复介入成为他重新找回生活希望的唯一机会。
家医团队搭建信任桥梁
在得知情况后,福洪镇卫生院迅速组织三元村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确保患者能在家中获得专业、系统的康复指导。团队成员有全科医生杨炳贵、康复医师唐振华、护士谢谊、公卫人员邱建群,他们各司其职,精准干预。初次家访时,王爷爷对康复持消极态度,甚至抗拒干预。团队并未急于开展治疗,而是耐心与他交流,通过共情式沟通缓解焦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认识康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悲观认知,团队以既往成功康复案例为例,结合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让他逐步树立康复信心,为接下来的治疗奠定基础。
个性化方案让康复更加高效
针对王爷爷的右侧肢体偏瘫,唐振华制定了个性化康复计划,结合运动疗法、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等多种干预手段,循序渐进地帮助他恢复肢体功能。初期重点是关节活动训练,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随后逐步过渡至综合偏瘫肢体训练,包括坐立、站立和平衡训练,增强肌力和协调性。针对手部功能障碍,团队使用手功能训练箱进行精细动作训练,提升王爷爷的抓握能力,促进日常操作能力恢复。谢谊定期进行护理指导,防止王爷爷因长期卧床导致压疮,并指导家属进行有效照护。杨炳贵则密切监测病情,根据康复进度调整干预措施,确保治疗精准有效。邱建群深入开展健康宣教,针对王爷爷的病情及居家康复特点,普及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等知识,同时为家属提供心理调适指导,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照护,营造利于王爷爷康复的家庭氛围。整个过程中,团队坚持动态评估,不断优化康复方案,使王爷爷的康复更加高效。
生活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经过家庭医生团队系统性的康复训练,王爷爷的肢体功能逐步改善。从最初的右侧肢体僵硬、无法自主活动,到能够主动进行简单的伸展动作,肌力和协调性得到明显提升。在持续的运动疗法和步态训练下,他逐渐学会稳定站立,并尝试迈步行走,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恢复。随着身体机能的提升,王爷爷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的消极情绪逐渐被积极的康复态度取代,他不再排斥治疗,而是主动配合训练,甚至会主动咨询医生如何进一步增强康复效果。这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为康复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王爷爷的康复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更让他重拾了社交活动与家庭责任。他愿意走出家门,与邻里交流,参与社区活动,这些简单的社交互动让他的精神状态日益好转。
心理支持让患者重建自信
康复不仅仅是功能训练和医学干预的过程,更是长期陪伴和心理支持的体系。脑梗后偏瘫患者往往面临身体功能受限和心理低谷的双重挑战,仅依靠短期治疗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家庭医生团队不仅能提供专业的康复指导,还能通过定期随访、情感支持和个性化调整,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动力。这种长期陪伴式医疗模式,让患者不仅恢复了身体机能,也重建了自信和生活希望。
医疗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家庭给予日常支持,患者自身积极参与,患者、家庭和医疗团队的协同配合构建了高效的康复闭环。这种持续性的康复支持模式,让更多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家中就能获得专业、高效的康复服务。对于无数像王爷爷一样的患者而言,家庭医生团队的长期陪伴与个性化康复方案,是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支撑。
下一步,福洪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将在慢病康复、老年健康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患者在康复路上不再孤单,在专业的支持下迈向更加健康、自主的生活。 (周培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