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案例一
曾先生(化名)在处理海鱼时,右手不慎被鱼刺扎伤,当时仅用清水冲洗,未做特殊处理。3天后,他开始出现“右上肢和右下肢剧烈肿痛”,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和血性水疱”,并伴有高热。在外院检查提示“创伤弧菌感染”,因病情持续恶化,遂紧急转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治疗。
入院时,曾先生情况危急,面临截肢及生命危险:右上下肢严重肿胀,皮肤大面积坏死、发黑;感染深达筋膜层,确诊为坏死性筋膜炎(食肉菌感染);高热不退,感染指标显著升高,随时可能进展为脓毒性休克。
经过近三个月的全力救治,患者终于转危为安,保住了肢体,康复出院。
案例二
今年5月,梁先生抓黄骨鱼时被鱼鳍扎伤,起初未见明显出血、疼痛或红肿,也无发热等不适症状,因此他并没有重视。然而,次日凌晨,他突然开始发高烧,随后右侧手掌及手指开始疼痛肿胀。经外院治疗,他的情况并没有好转,感染情况持续恶化。
于是,他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确诊为右上肢创伤弧菌感染、创伤弧菌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病情严重。急诊科紧急进行抗感染治疗,纠正感染性休克,烧伤整形科立即对梁先生肿胀的右手进行创面处理,切开减压,并建议患者立即入院ICU治疗。
梁先生一开始没有引起重视,觉得自己没有大碍,不需要进ICU。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护团队集体“劝阻”,梁先生的情况极其严重,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在医院烧伤整形科和急诊科医生的耐心解释下,梁先生最终同意入院EICU。经积极抗感染治疗,梁先生由休克恢复正常血压,右上肢肿胀明显减轻,完全退热,日前已转入烧伤整形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鱼、虾、蟹、贝这些鲜物口感绝佳,营养丰富,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菜品。但在自己下厨处理海鲜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如果不小心被海产品扎伤,应及时处理,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老人被青蟹刺伤不幸离世
据浙江温州乐清市人民医院公众号文章报道,老人在家处理青蟹时,左手被青蟹刺伤,以为只是小伤,贴上创可贴了事。之后,手部伤口有些肿胀,但老人也没有及时到医院就诊。
在刺伤23小时后,老人的左手臂出现明显红肿热痛,并伴有头晕乏力症状,遂被家人送往乐清市人民医院急诊。急诊验血显示:肌酐179.30μmol/L,医生考虑为“脓毒性休克、创伤弧菌感染和急性肾衰竭”,并因病情随时可能变化,立即将患者收住重症医学科治疗。
入住重症医学科后,老人呼吸费力,胸闷,左上肢疼痛明显,评估疼痛NRS评分3分。医生使用敏感双联抗生素、机械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入科1小时,老人的上肢伤情进展迅猛,出现了坏死性筋膜炎。手外科急诊行“筋膜皮瓣移植术+软组织病损切除术+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但局部清创效果不佳,老人的左上肢继续恶化并出现肾衰表现。医生当机立断为其行左上肢截肢术,术后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遗憾的是,经过9天的抢救,老人还是不幸离世。
如何预防创伤弧菌感染
据报道,青蟹在温州当地被习惯称为蝤蛑,它栖息于温暖而盐度较低的浅海,体呈椭圆形,青绿色,头胸甲短而宽,肉质细嫩腴美,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美食。
创伤弧菌广泛存在于近海海底、海底淤泥和海产品中,分布极广。富含蛋白质的牡蛎、毛蚶、贻贝、对虾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较高,海鱼中该菌的污染水平较低,在淡水鱼虾中较少见。感染创伤弧菌后,48小时内死亡率会达到50 以上,如果超过72小时未接受有效治疗,则感染的死亡率将会趋近100 。
一旦感染创伤弧菌,其局部症状包括红肿热痛(小伤口突然变成“火山口”,周围皮肤发烫、发紫),闪电溃烂(24小时内可能出现流脓、发黑、起水泡);全身症状包括高烧寒战(体温飙到39℃以上,冷得直哆嗦),血压跳水(头晕眼花、冒冷汗——休克前兆),上吐下泻(肠胃像被“海鲜刺客”捅了刀子)。
创伤弧菌青睐哪些人群
绍兴市人民医院SICU主任孙雪东表示,创伤弧菌更青睐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原有肝病以及慢性肝炎患者、喜欢酗酒但没有肝病记录的人群、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患者、慢性疾病患者(包括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竭、淋巴瘤患者)。
医生提醒,创伤弧菌具有嗜盐性,切勿使用生理盐水或将盐撒到伤口上,以免加重感染。
创伤弧菌是怎么进入人体的
伤口接触:皮肤破损(如伤口、割伤)接触海水或海鲜时,细菌可能侵入血液。
高风险行为:如捕捞、处理海鲜,或在海水中游泳。
食用污染食物:生食或未煮熟的带菌海鲜(如生蚝、刺身),以及厨具交叉污染。
创伤弧菌感染有哪些症状
经胃肠道感染:在生吃了携带创伤弧菌的海产品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经伤口感染:当肢体破损处接触了带菌海水或者被带菌的海产品刺伤,创伤弧菌在伤口上繁殖,伤口便会出现红肿、疼痛、水疱或溃烂,可能快速进展为坏死性筋膜炎,并且伴随发热、寒战、败血症(严重时可致命)。
如何预防创伤弧菌感染
处理海鲜时注意防护,可戴上防水厚手套防止被扎伤;
抵制生食诱惑,确保入口海鲜彻底煮熟,以消除潜在的致病菌威胁;
在海滨活动前后仔细清洁身体,特别是开放性伤口应避免直接接触海水,必要时使用防水贴布保护;
老人、儿童,以及有糖尿病、慢性肝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者尤其要注意。
如果不小心被海产品扎伤,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把血挤出,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最后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溃烂,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综合中国新闻网、四川观察客户端、广州卫健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