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求求你,我不要进去!”在儿童医院的核磁共振室外,3岁的豆豆死死抱住妈妈的脖子,哭得浑身发抖,豆豆的歇斯底里挣扎让机器不断发出警报声——检查又一次失败了。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全国各地的医院上演。数据显示,超过60 的3~10岁儿童会对医疗检查产生强烈恐惧,这不仅让检查难以进行,更可能给孩子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徐教授,为家长们揭秘3种科学镇静方案,让孩子不再恐惧就医。
触目惊心的现状
被忽视的“儿童医疗恐惧症”
最新数据令人震惊,《中华儿科杂志》2024年3月刊发布的研究显示——
高发率:63.5 的儿童存在医疗检查焦虑。
重度焦虑:28.3 的儿童需要专业干预。
检查失败率TOP1:核磁共振,约有42.6 因患者移动导致图像模糊。
传统约束
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伤害
心理创伤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研究追踪了500名患儿,得出以下结论——
完全约束:短期恐惧72 ;长期焦虑35 ;就医回避28 。
部分约束:短期恐惧58 ;长期焦虑22 ;就医回避15 。
无约束:短期恐惧31 ;长期焦虑9 ;就医回避5 。(数据来源:《中国儿童医疗心理发展报告2023》)
真实案例:5岁男孩的“白大褂恐惧症”
重庆男孩小宇(化名),因反复呼吸道感染需要频繁抽血检查。在第三次被5个大人强制按住抽血后,他出现了看到白大褂就呼吸急促,接近医院就全身发抖,夜间频繁惊醒哭闹的症状。最终被诊断为“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进行长达半年的心理治疗。
医疗风险不容小觑
核磁共振:25 ~30 需要重复扫描,检查时间延长50 ,费用增加30 。
现代镇静方案
安全又温柔的3种选择
方案1:口服、滴鼻镇静剂(右美托咪定滴鼻剂、咪达唑仑口服液)
适用检查:心脏彩超、肺功能、心电图检查等。
真实案例:重庆2岁女孩朵朵,用药前:心率145次/分,哭闹不止;用药20分钟后:心率98次/分,安静配合,顺利完成30分钟心脏检查。
方案2:气体吸入镇静(七氟烷)
适用检查:核磁共振、CT扫描、眼科检查等。
专家解读:“七氟烷是目前儿童镇静的‘金标准’,其安全性已经过20年临床验证。”——北京儿童医院李教授
方案3:药物静脉镇静(丙泊酚)
适用检查:核磁共振、CT增强检查等。
真实案例:12岁的“抽动症”患者,因控制不住肢体抽动多次尝试后都无法完成核磁共振检查。静脉使用丙泊酚镇静后,给药至入睡时间:45秒;检查时间:15分钟;苏醒时间:10分钟,顺利安全地完成了检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