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安宁疗护”的理念和实践已逐步深入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为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带来了更加温暖的余生。简阳市中医医院肿瘤科通过持续探索创新安宁疗护模式,将传统中医技术与现代人文理念深度融合,为临终患者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全周期照护体系。
“安宁疗护服务的特殊性,在于我们不仅要缓解患者的躯体痛苦,更要成为生命末期的摆渡人。”护士长蔡嘉丽介绍,科室自2021年起系统化推进安宁疗护建设,针对临终患者开展疼痛管理、中医特色护理、生命教育等多元化服务,至今安宁疗护病区已服务50余位临终患者。
疼痛管理
多学科协作破癌痛困局
在简阳市中医医院接受安宁疗护服务的病人中,晚期癌症患者占了大多数,持续存在的躯体疼痛往往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蔡嘉丽表示,在癌痛管理中,医院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邀请疼痛科专家进行会诊,为患者使用长效止痛药物。“有位老年患者疼痛剧烈到整夜辗转难眠,我们通过静脉持续泵入止痛药后,他白天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但夜间仍会出现爆发痛。这时除了药物调整,更需要家属的陪伴与心理支持。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的‘爱与归属的需要’,在这一刻得到体现。”
为突破传统西医镇痛的局限性,科室将中医特色技术融入疼痛管理。去年冬季收治的肺癌患者张大爷令医护团队印象深刻。这位七旬老人每日需承受重度癌痛,同时还要面临因疼痛导致的失眠痛苦。护理团队为其尝试耳穴刮痧疗法来帮助患者缓解失眠的症状时,起初患者并不信任:“刮个耳朵能缓解失眠?别浪费时间了。”
经过耐心沟通,护理人员为其进行双侧耳穴刮痧,当刮至神门穴时,患者突然长舒一口气:“没想到这么个小东西,刮完浑身都松快了。”此后每周三次的耳穴治疗成为老人的“助眠法宝”。还有一位胃癌晚期患者连续72小时无法入眠,护理人员为其刮拭耳部心、肾、神门等穴位后,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播放音乐,形成特色助眠方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缓缓睡去。这种融合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声疗的干预方式,现已成为科室的常规护理项目。
生命教育
让告别成为温暖的仪式
“很多人忌讳谈论死亡,但恰当地进行生命教育,能让患者和家属更从容地面对离别。”护理团队会定期举办“生命课堂”,通过工休会、家庭会议等形式,引导患者书写遗愿清单,协助完成未竟心愿。有位宫颈癌末期患者最大的遗憾是未能拍摄婚纱照,医护人员特意联系影楼,在病房为她戴上假发、披上白色头纱,当快门按下的瞬间,患者泪中带笑:“这张照片,够我在‘那边’炫耀了。”
前段时间,科室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死亡体验”活动:护理人员模拟遗体状态躺在病床上,家属需要完成遗体清洁、告别等流程。简单的病房被装扮成告别式的现场,“家属”们围绕着“遗体”转着圈……“一开始大家没那么进入状态,觉得有点好奇甚至‘形式化’,但氛围一到,大多数参与者都脸色凝重了下来,真的感觉自己在告别会的现场,感悟到了送别亲友的五味杂陈。”蔡嘉丽回忆道,通过这次“死亡体验”活动,工作人员深知守护生命需要以怎样的心态和立场去关心关怀,让实际工作多了更多的同理心。
人文关怀
让每个生命体面谢幕
在不断的探索下,该院安宁疗护的护理团队把“细致”两个字牢记心间。病房环境也经过特殊改造:原本白色的墙壁多了许多暖色元素,对生命充满敬重的话语也出现在各个角落。这些改变源自患者的集体创意,比如,护士站摆放的针织向日葵,就是一个患者的杰作,年仅45岁的她虽然离世,但她乐观、豁达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每名医务人员心中。
经过多年实践,这套融合中医特色与人文关怀的安宁疗护模式已初见成效。患者疼痛控制有效率提升至98 ,家属满意度达96 。但蔡嘉丽坦言,当前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社会认知不足等挑战:“有次我们提议给患者过最后一个生日,家属当场摔门而去,认为这是诅咒。可见死亡教育任重道远。”
随着《“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推进,简阳市中医医院计划将安宁疗护服务延伸至社区,通过建立“生命教育示范基地”、培训家庭照护者等方式,让更多人在生命终点获得温暖照护。正如蔡嘉丽所说:“每个生命都值得温暖地谢幕,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告别不再冰冷。”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安宁之路上,这群白衣天使正用专业与仁爱,为生命终程点亮温暖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