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简阳市中医医院儿科病区,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医院冰冷的白色,而是充满童趣的“小猫小屋”“狮子小屋”等主题病房。护士们身着彩色工作服,胸前贴着“美羊羊阿姨”“草莓阿姨”的卡通名牌,孩子们在治疗间隙围坐在一起做手工、画画,他们让这个特殊的医疗空间洋溢着温暖与活力。这些细节背后,是该院儿科护理团队以“童心”视角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系统化的人文关怀举措,有效缓解患儿就医恐惧,提升诊疗配合度的生动实践。
环境再造+趣味互动
破除儿童就医心理障碍
“小朋友对医院的恐惧往往源于陌生环境带来的压迫感。”简阳市中医医院儿科兼新生儿科护士长严凤介绍,团队从空间改造入手,将病房按动物主题重新设计,采用柔和的色彩搭配和卡通元素装饰;医护人员统一更换为浅粉等彩色工作服,并佩戴儿童熟悉的动画角色工作牌,“当孩子听到‘蝴蝶阿姨帮你检查’,会更容易放松”。
在治疗环节,护理团队开发了系列趣味话术和互动游戏。为患儿静脉穿刺时,护士会鼓励“勇敢的小战士打败疼痛小怪兽”,配合奖励贴纸勋章;推拿治疗被描述为“帮肚子里的虫子搬个家”;听诊器成了“魔法话筒”,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表达显著降低了孩子的抗拒心理。严凤说道:“我们购置了医疗级薄膜手套和特制吸管,治疗结束后带着孩子们吹‘气球’,看着手套变成挥舞的‘章鱼触手’,他们的注意力会立刻从疼痛转移到游戏上。”
每月定期举办的“小医生体验日”成为最受欢迎的活动。孩子们穿上定制迷你白大褂,用玩具听诊器为玩偶“看病”,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医疗操作。“有个反复住院的5岁患儿,最初每次输液都要四个大人按住,现在会主动伸手说‘美羊羊阿姨轻一点’,这种转变正是环境与心理双重干预的效果。”严凤说道。
昵称标签+情感联结
构建有温度的照护体系
为深化护患信任,该科室创新推行“双轨制称呼系统”。每位护士除工牌姓名外,还拥有一个与本名谐音的卡通代号:护士曾杨是“美羊羊阿姨”,唐冬梅化身“草莓阿姨”,付洁则被孩子们唤作“蝴蝶阿姨”。“直接介绍本名患儿很难记住,但‘草莓阿姨’第二天就能脱口而出。”严凤解释,这种设计不仅便于记忆,更通过拟人化形象消除距离感,现在病房里常能听到“蝴蝶阿姨帮我贴勇敢贴纸”的童声。
护理团队还将健康宣教融入日常互动。在“公休座谈会”上,家长学习疾病护理知识的同时,孩子们在护士带领下进行主题手工创作。夏季制作彩绘扇子,冬季拼贴雪花画,这些活动既分散患儿对病痛的注意力,又锻炼了其动手能力。严凤展示着活动照片:“你看这个正在发热的小女孩,虽然戴着口罩,但眼睛弯成了月牙——她刚刚用输液管折的小红花被我们挂在‘勇气树’上了。”
这种情感联结显著提升了医疗效率。数据显示,该科室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比提升90 ,家属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 以上。一位家长在意见簿上写道:“孩子出院时哭了,不是因为住院,而是因为舍不得‘草莓阿姨’。”在严凤看来,儿科护理的本质是“用童心理解童心”:“当孩子把治疗过程视为闯关游戏,把护士当成故事里的帮手,医疗就不再是冰冷的器械接触,而成为一段值得回忆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