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后,我总记得那句‘今天下雨了,但您心跳很晴朗’,你们的声音像一双大手托住了我下坠的生命。现在我手机里的天气APP总关联着医院ICU的坐标。”
在监护仪的荧光里,时间被切割成以秒计量的单元。这里响起的报警提示,均见证着生与死的永恒博弈。作为在医院重症三区工作十余年的ICU护士,我曾以为技术就是生命的全部答案,直到遇见那个教会我聆听生命声音的患者,让我见证了人文关怀如何为医学赋予温度。
至暗时刻
争夺3 的存活率
2022年的夏天,医院接到一位52岁转院患者李女士的转院申请。当看到她的情况时,她的各项数值无不让人揪心——突发巨细胞性心肌炎,医护人员已对她实施长达50分钟的CPR(心肺复苏术)。为了给她一线生机,李女士被紧急实施ECMO(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这一过程已经持续整整24天。残酷的是,即便经过如此高强度的救治,她的身体仍未好转,最终发展至六大器官功能衰竭。从专业角度看,此类情况存活率不到3 ,她已站在悬崖边缘。
7月12日,直升机的轰鸣声划破天空。当转运舱门开启时,ECMO管道的反光映出家属绝望的脸——这已是第三家医院下达的“死亡判决”。
“请把这枚戒指放在她的床边,就像我一直陪着她一样。”她的丈夫颤抖着将戒指放入我的掌心,那是她最珍视的一枚戒指。看着家属殷切的眼神,我接下了这份嘱托。
她无疑是当时病情最重的患者。监护仪报警的滴滴声、除颤仪的嘟嘟声、护士报告生命体征的急促声音、匆匆的脚步声、医生快速判断并下达抢救医嘱的声音、打印机工作的声音……所有抢救带来的沉重气息都弥散在整个ICU里。每一个声音都告诉我们,这是一场与死神的生命争夺战,胜与负、生与死就在分秒之间,可能延续,亦可能停止。
声愈计划
唤醒生命的温暖声波
护士长在了解到患者最牵挂的是门外的爱人和儿子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他们,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及家属的期待后,随即开始计划人文介入路径。
在整个护理计划中,我们不仅依赖于医疗设备的冰冷声音,更让爱与希望的声音带到了患者的耳畔。护士长指导家属每日录制三分钟的“康复播报”。这些播报中,包括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患者儿子婚礼上的誓词、家里新发生的趣事,还有患者救治的那只流浪猫新学的技能等生活细节。累计更新了28期,总时长84分钟。每一期都是家属对患者深情的呼唤,也是患者对生命无尽的向往。同时,我们还录制了患者平时喜欢的音乐,每日交替播放。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医护鼓励录音轮播制度。在晨间交接班时,医护人员会用简单的语言,解读患者的治疗进展:“今天的血氧指标比昨天多爬了2层楼”“白细胞军团刚刚打了场胜仗”“今天下雨了,但您心跳很晴朗”等,共计84条治疗进展解读。
除了声音的力量,我们还注重通过触觉来唤醒患者。每日晚间护理后,都会用患者最喜欢闻的香味的身体乳来擦拭身体,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宁。
创造奇迹
患者生命迎来转机
也许是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也许是家属爱的唤醒,也许是重症三区所有人精益求精的追求,在所有人的坚持下,患者在接受LAVD植入手术后,生命迎来了转机,病情逐渐趋于平稳。
在她苏醒并可以发出声音的那一刻,她努力地说:“不要放弃我,我会创造奇迹。”那一刻,在场所有人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百感交集,我的眼眶也不自觉地湿润了。
在患者接受LAVD(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后的第30天,一个寓意着重生后满月的特殊日子,我们和家属一起为她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庆典。护士长精心剪辑了一段视频,从患者入院,到接受手术,再到如今的康复阶段,每一个重要的瞬间都被记录下来,成为这首生日歌最动人的背景。随着视频的播放,患者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她和她的家人都说这是最难忘的一个生日。
当她的病床推出重症三区,我们知道,她终于战胜了病魔,病情稳定,成功转出ICU,也预示着一段全新生命的旅程即将开启。她的脸上洋溢着由衷的感谢,那是对生命重获希望的喜悦,也是对自己、家人及医护人员的深深感激。
以声为钥
继续探索音乐疗法
为了记录那些在治疗过程中所承载的情感与记忆,我们创新性地建立了一个“ICU声音库”,用来保存各种录制的治疗声景。这份声景,于我而言,是坚守岗位的责任;于患者及家属,则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寄托,弥足珍贵。
根据重症监护谵妄防治指南(2022版),声觉刺激可降低谵妄风险41 (P<0.01)。针对有术前焦虑以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在手术后镇静期间,我们常规性录制患者家属的鼓励音频进行播放。截至目前,我科患者谵妄率由原来的32 下降至25 。同时,基于此次案例,我们针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了音乐疗法,并申报了课题。
目前,我们正在开发针对医护人员人文项目的“声波心电图”:试图将抢救过程转化为音乐,以帮助更多的医护人员理解抢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心脏电活动变化。此外,我们还制作了《ICU家属宣教及沟通手册》,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推广。这本手册旨在促进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为患者的康复贡献力量,希望家属能够更好地理解治疗过程,减轻焦虑与不安,同时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支持。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医护人员更应该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用温暖的话语与行动,给予他们最真挚的安慰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