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藏在后备厢里的“宝藏”
□绵阳市中医医院人事科 徐茜薇

       3月末的晚风还带着料峭寒意。我关上车门时,尾灯在暮色里画出一道暖红的弧线。后视镜里映着儿子探向后备厢的脑袋,儿子一如既往地打趣道:“老徐,今天又带啥啦?”我反手拍掉裤脚的泥点子,打开后备厢,沾着露珠的竹笋挤挤挨挨,竹篮里的土鸡蛋用黄油纸仔细包着,几把嫩生生的蕨苔从泡沫箱边缘探出头来。这些来自江油永胜镇六峡村的农产品,随着我驻村三年的车轮,无数次碾过城市与乡村的边界。

       我本是绵阳市中医医院的一名职工。2018年7月,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我到江油永胜镇白云村(合并后为六峡村)当起了驻村工作队员。

       记得第一次踏进贫困户老赵家时,夯土墙上斑驳的奖状在漏雨的屋檐下泛黄,卧病的老汉攥着药费单,捏得窸窣作响,枯瘦的手背暴起青筋,像老树根挣破冻土。泛黄的纸片落在我掌心,突然,我读懂了“精准扶贫”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自那以后,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村子里。我的登山鞋也不知磨穿了几双,但再也找不到当初在六峡村迷路的新鲜劲。52户建档立卡户的门槛,比回家的路都熟悉;52户脱贫档案刻在脑子里,比病历还清晰。

     “赵叔,慢性病补助我帮您申请成功了。”“城里电子厂招采青工,您家小子明天就能去试工。”对于村上那些有家人患重病的家庭,我通过医院同事了解报销政策,尽可能帮他们争取“大病救治”项目救助,切实减轻他们的医药费用负担;对于找不到工作的村民,我也会帮忙联系,尽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对于村上的养殖户,更是时不时就会买些鸡鸭和土鸡蛋等回家。经过近几年的脱贫帮扶,如今整村脱贫。

       最让我得意的还是那套代销模板。依托医院资源,我建立了“代销时令农副产品团购群”,构建起“散户集单+产地直供+产品溯源”的多维助销模式,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精准对接。这种“团购接龙+产地直送”的方式,既拓宽了帮扶村的增收渠道,又提供了标准化代销模板,推动消费帮扶向常态化转型。

       还有我的拿手好戏“带货”。无论是土鸡蛋、土鸡,还是竹笋、蕨苔、椿芽等土特产,只要村民们有,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装进后备厢,带回家里。除了自己买,我还在微信朋友圈里向亲朋好友推荐这些土特产,发动他们加入“以购代扶”的行列。每当有人下单,我会仔细地记录下订单信息,然后一家家送货上门。朋友圈成了移动的扶贫展销会,后备厢化作流动的爱心驿站。朋友们都开玩笑说,我成了村里的“金牌推销员”“菜贩子”。

       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我深知,自己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我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够为六峡村带来一丝改变,都能够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必须守好关口,不让边缘户返贫。

       我按下车窗,任山风灌进来。后视镜里,城市霓虹与远山轮廓正在暮色中交融,恰似三年来碾过的那些晨昏。后备厢满载的不只是山货,更是52户六峡村人家的春天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