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疑问:我一在外面吃饭就觉得特别渴,是不是味精会让人渴?还有人说“餐馆的很多菜肴会特别入味、醇厚,家里怎么都做不出来,是不是因为厨师加了‘科技与狠活’,比如鲜味核苷酸。”
其实,就算是传统熬制的高汤,里面也天然含有这些鲜味核苷酸。
之所以在外面吃完饭会觉得“口渴”,并不是因为味精和鸡精,而是一餐中摄入的钠太多了。
餐馆的菜吃了“口渴”的原因
餐馆的菜肴在炒制之前,肉类原料已经提前码味,用盐、酱油、鸡精等腌制过了,这意味着大量的钠已经深入菜肴内部。然后,在下锅炒的时候,一道菜里,又放了多种增鲜的酱料,还有糖,这菜的味道没法不鲜。而且,因为糖能“调和百味”,和盐会互减味道,所以吃的时候也不会觉得特别咸。
只是,吃完之后的几小时中,会感觉到很渴,这是因为钠离子发挥“腌肉”作用了。钠属于强烈亲水的物质,钠离子在体内会“绑定”大量水分子,提高血液渗透压,所以会让人感觉口渴。大量的钠吸水能力极强,而且由于肾脏排钠能力较弱,多余的钠离子短时间内难以从身体内排出,会暂时引起体重上升,甚至是浮肿。
总结一下,餐馆的菜往往是超高钠的,其中包括来自盐、酱油、蚝油、鸡精、味精等多个来源的钠,而各种高钠配料的叠加效应会让人感觉口渴,绝对不能只归罪于味精,或者核苷酸钠盐。
家中常见调味品含钠量
家中常见调味品的含钠数据,大家可以收藏一下:
1克鸡精含钠约200毫克,相当于0.5克盐;
“薄盐鸡精”含钠约160毫克,相当于0.4克盐;
15克(1汤匙)蚝油含钠678毫克,约相当于1.7克盐,和低盐酱油基本相当;
15克蒸鱼豉油含钠1091毫克,约相当于2.8克盐。
核苷酸二钠作为增鲜剂,在食品里的正常添加量是很小的。正常使用并不会带来口渴,就像你喝一碗不加盐的清鸡汤之后不会感觉很渴一样(鸡汤天然含有较多鲜味核苷酸)。因为少量的鲜味核苷酸,根本无法像大量盐那样有效提升血液渗透压,绑定大量水分子,从而让你感觉身体缺水。味精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在白水里加百分之零点几的核苷酸二钠或味精,喝了是不会渴上好几个小时的,而且根本没有那么浓的鲜味。
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无辜背锅了,以此掩盖了餐馆菜肴通常高钠含量这个事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味精(谷氨酸钠)中的谷氨酸部分,毒性比食盐(氯化钠)还要低呢,甚至谷氨酸对肝脏和肠道的修复都有好的作用。人类喜欢它的味道,绝不是偶然的。但是,大量谷氨酸,再配上大量的钠和糖,就不是我们的身体所能长期承受的了。 (据《大河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