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里,8岁的小勇正安静地躺在035号病床上。3月的某天,小勇因“第四脑室脑干肿瘤”入院,经过一场高难度手术和术后治疗,他终于迎来了新生。这场胜利不仅属于小勇,也属于小勇妈妈和整个家庭,让他们一起重新鼓起了勇气,迎接新的生活。
重筑生命的希望之路
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勇,在一次玩耍中不慎撞到了头部。尽管当时没有感到明显的疼痛和不适,但出于安全考虑,小勇妈妈带他到当地医院做了头部CT检查。结果让全家人震惊——CT显示小勇的第四脑室脑干存在一个直径超过5厘米的巨大肿瘤。
“那一刻,我感觉天都塌了,”小勇妈妈回忆道,“他还这么小,怎么会得这种病?”然而,面对病魔,小勇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强。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一家人经过多方打听和辗转求医后,最终来到了四川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门诊寻求帮助。小勇妈妈向神经外科主任任天剑教授诉说病情时泪如雨下,小勇却安慰她:“妈妈,别哭,我会好起来的。”
入院后,小勇接受了详细的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显示,第四脑室内有一个不规则肿块,直径超过5厘米,压迫并紧密粘连脑干。结合MRS(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医生初步考虑为脉络丛乳头状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瘤。
任天剑教授团队为小勇组织了神经肿瘤多学科会诊,制定了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案。“肿瘤就像定时炸弹,每压迫脑干多一天,呼吸心跳中枢就多一分不可逆损伤。”任天剑指着MRI上变形的导水管解释,“更危险的是进行性加重的脑积水,如果不及时解除梗阻,颅内高压随时可能夺走这个孩子的生命。为了既彻底切除肿瘤,又确保脑干功能不受进一步损伤,我们必须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实施这一高难度手术。”
虽然已经想到了这场手术的难度,但当任天剑和主治医生姜勇打开小勇颅骨的那一刻,还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到了——显微镜里显示肿瘤与脑干背侧面粘连异常紧密,被压迫的导水管仅剩发丝般的缝隙,脑脊液循环通路完全阻塞,脑室扩张已达临界值。这正是导致小勇头痛、呕吐的元凶。
“清除肿瘤的同时,必须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清除过程中,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控制呼吸、心跳的脑干核心区域。”任天剑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精准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经过艰苦奋战,当最后一片肿瘤组织被分离时,原本停滞的脑脊液开始潺潺流动,标志着压迫解除后导水管自然复通,梗阻性脑积水明显缓解。至此,肿瘤终于被完整切除,脑干功能完好无损。
解题背后的康复奇迹
“手术非常成功,肿瘤被全部切除,周围脑组织也没有受到明显损伤。”任天剑在手术结束后欣慰地说道。术后脑干功能恢复令人满意,小勇的生命体征平稳。然而,这只是第一步。术后,小勇还需要接受精心的护理和治疗,以确保身体能够顺利恢复。
麻醉苏醒后不久,他就能够自主呼吸;一周后,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训练。更让人惊喜的是,小勇将解答数学题作为认知康复的一部分。“我要把住院期间耽误的功课补上。”他说。看着他专注解题的样子,医护人员都忍不住为他鼓掌。但最高兴的无疑是小勇妈妈,因为小勇不仅能解答数学题,更重要的是解答的结果是正确的。
“任教授说手术既要救命更要保功能,现在看来的确做到了,”小勇妈妈含泪说道,“小勇能跑能跳还能做数学题,就像从未生过病一样。”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第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任天剑表示:“这个肿瘤体积巨大且位置深,手术难度极高。这次手术的成功也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和术中监测技术的保驾护航。”
4月初,小勇顺利出院。出院当天,神经外科团队特意为他准备了卡通徽章,以表彰这位“最勇敢的小战士”。
如今的小勇已重返校园,他的MRI片被收藏在家中,成为全家人战胜困难的见证。小勇妈妈说,“现在看着孩子奔跑的背影,每一天都像收到生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