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医患关系日益复杂和紧张的背景下,一张跨越百年的历史照片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这张“老少鞠躬照”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医患关系的本质与价值。照片中,一位身穿长衫、四五岁的小男孩,与年过半百、头戴礼帽的梅滕更医生互相鞠躬致意。画面定格在医院走廊中,这是梅滕更巡查病房时的一个历史瞬间。看着他们的姿态,两人双臂自然下垂,双手合十,尤其是梅滕更深深弯下的腰,几乎达到了标准的90度,不禁令人动容。
鞠躬致谢还是礼仪问候
很多学者普遍将这张照片解读为患者因感谢医生而鞠躬致谢,医生则鞠躬还礼。这种解读固然美好,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照片中的历史文化因素。事实上,照片中的鞠躬并非表达感谢,而是一种日常的礼貌问候,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表达医患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梅滕更在行医过程中始终秉持着谦逊亲切的态度,无论是面对年长者还是孩童,皆以平等视之。他的鞠躬不是居高临下的施予,而是一种平等的礼遇和对生命的尊重。
对他来说,每位患者都是平等的个体,他对小患者的鞠躬与对省长的鞠躬毫无二致。而且,在当时的中国,鞠躬是一种普遍的礼仪,象征尊重与谦虚。梅滕更将这一传统礼仪融入自己的行医实践,不论身份、不拘场合地对所有患者表达尊重。他对小患者的鞠躬并非象征性的“互相感恩”,而是他平等待人理念的自然流露。
据《梅滕更在杭州》一书记载,梅滕更在与他人互动时总是非常友善、幽默。他不仅与同事和朋友们的关系融洽,还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作为一名在中国行医多年的医生,梅滕更深谙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举止优雅,逐渐成为当时杭州最知名、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在那个年代的杭州,街道宽度大概只有八英尺,两旁房屋和商铺的屋檐下可能还会延伸出两三英尺的空间,但这些属于住户的私有领地。当医生乘轿经过时,人们通常会迅速让道,而孩子们则会躲进屋檐下的空间,因为他们意识到医生的来访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然而,梅滕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他骑着一匹系有许多铃铛的蒙古小马,清脆的铃声成了他经过的标志。孩子们听见后就会提前传递他到来的消息,边跳边喊:“梅滕更来了,梅滕更来了,快让路。”街道两旁的市民则会纷纷让路并微笑致意,而梅滕更也会热情地向熟人挥手问候。见到熟悉的患者时,梅滕更则会轻轻地拍一下他们的肩膀,并开玩笑地说“保持微笑”,患者们则以自豪的笑容回应,并且他们会感到自己得到了特别的关怀。
当遇到年长的老人时,梅滕更甚至会下马,恭敬地深鞠一躬,并与他们亲切交谈。最让孩子们开心的,是梅滕更步行穿过热闹街道的时候。他经常与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用一种玩笑的方式向衣衫褴褛的孩子们深深鞠躬,仿佛在见到省长一般,并幽默地说道:“你好呀,老头子。”孩子们也会调皮地回应道:“您好,阁下。”在杭州行医期间,梅滕更始终以平等谦和的态度对待患者,尤其是在与儿童互动时,他常以幽默亲切的方式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这种礼貌问候不仅是文化礼仪的体现,更是他医德医风的自然流露。
梅滕更认为,一名合格的医者必须具备以下能力:第一,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第二,能够快速地融入集体,要有比爱自己更爱别人的奉献精神;第三,要充满创造力,要多做少说、愿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到最好;第四,要有亲切感,这样才不会使病人感到医患之间的距离感,也能吸引病人前来治病;第五,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天赋,不需要具备一个汉学家的水平,只需要对汉语有一定的了解且能够进行基本的沟通;第六,要会尊重他人,对于一名医务人员来说,要学会尊重同事和患者;第七,要有信仰,精神要是理智且健康的,它创造了我们的人格,并提升和激励他人;第八,要有极强的忍耐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能够做到永不放弃,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也能够“坚持下去”。这八条能力要求不仅体现了梅滕更院长对医务人员的期望,也是他招聘用人的核心标准。
医患双向互动、相互成就
梅滕更认为一位优秀的医生应当具备3个H,即:Head(脑海里的知识)、Hand(手上的技能)、Heart(心中的良知)。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系统的医学知识是开展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并始终保持对患者病情的用心关切,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医生还需要始终不断学习和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应对各种复杂和多样化的临床情况。
医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过程:医生在为患者提供治疗的同时,患者也在“教会”医生如何成为更好的医疗工作者。患者的病情、痛苦与焦虑,以及他们对治疗过程的感受和反馈,都是医生成长为更全面、更优秀医者的重要资源。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有一句话:“To hold my teacher in this art equal to my own parents; to make him partner in my livelihood.”翻译成中文是:凡传授我技艺者,我皆敬之如父母,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与其相伴。从这个角度看,医患关系中“谁该感谢谁”的问题则更加清晰明了。
事实上,医患关系并非单向的“施恩-受恩”模式,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相互成就的合作关系。在临床诊疗服务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和患者给予的反馈,不断完善诊疗策略,进而促进医学进步。所以,患者是医生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导师”。医生不仅要感激患者对医疗研究与实践的无私奉献,还应珍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的信任与支持,这种信任是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也是现代医学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据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