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输液比吃药更有效吗
□王阳

       近期流感高发,医院门诊总是人满为患。有些人经医生诊断后需要输液治疗,但又担心输液对身体不好,很是抗拒;而有些人明明不用输液,却希望医生开个输液单子,希望病能好得更快些。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输液与用药的这些误区。

       误区一:过度依赖静脉输液

       有的人一有不舒服就要求输液,认为静脉输液比口服药物效果好、来得快;还有一些家长则是因为给孩子喂不进去口服药,从而更倾向于选择静脉输液。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临床上药物的剂型很多,给药途径多样,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药物起效速度也存在差异。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雾化吸入等。药物起效速度也有一定规律:静脉注射>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经皮给药。

       口服药物虽然起效慢,且有首过效应,会受到食物、药物相互作用、胃肠道的排空和蠕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口服给药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方便、无创,是常用的给药方式。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医生会根据病情、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加以治疗。

       误区二:期待输液效果更佳

       有的人觉得静脉输液能够迅速见效,立竿见影,当治疗效果不佳时,甚至会要求医生加大药物剂量或更换更有效的药物。其实,任何治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频繁更换药物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医生的治疗方案通常是经过综合考虑后制定的,患者应该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治疗方案,不要过度期待输液效果。

       误区三:自行调整滴速

       有的人在接受静脉输液时,会自行调整输液滴速,认为滴速越慢越好,或者把速度调得特别快。然而,输液滴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情况来决定,自行调整滴速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时应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安排,不要自行调整滴速。

       误区四:随意更换输液区域

       输液区域病人集中,有的人怕感染其他疾病,偷偷离开治疗区,去室外或私家车输液,更有甚者选择回家输液。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切勿有上述操作。静脉输液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如观察不到位或误操作,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危险。

       输液过程中,环境温度、空气质量、输液速度等对输液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可能出现发热反应、空气栓塞、静脉炎等并发症,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因此,输液应在医院的输液区域进行,确保安全。(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