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胡吃海喝,孩子频繁肚子疼、打嗝、呕吐、反酸、食欲不振……要问肠胃健康的老冤家是谁,幽门螺杆菌算是“常客”之一。它易传染,一人患病,可能全家遭殃。不少家长担心自家孩子是否感染了?是不是要赶紧安排检查、治疗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儿童多在10岁前感染
感染率在40 ~60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慧丽指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厌氧菌,寄生在胃内,黏附于胃黏膜及细胞间隙。它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环境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于1983年首次从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来,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据世界胃肠病组织(WGO)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在发展中国家,成人在50岁前感染该细菌的比例高达80 ,儿童多在10岁前感染。有研究表明,我国10岁以下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40 ~60 。
如果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欠佳,从而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可能患上胃部慢性疾病。
14岁以下儿童
不推荐常规检测
近两年,检测幽门螺杆菌在成年人中逐渐普及,加之感染后的一系列潜在危害,很多家长难免会担心孩子是否也需要检查,甚至会疑惑:大人已经确认感染了,是否有必要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
虽然幽门螺杆菌传染性极强,但感染后并不一定会发展成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吴慧丽解释道:“很多情况下,儿童被传染后也不会感觉不舒服。检查是为了找到一些疾病的原因,如果没有不舒服,也没有找不到原因的疾病,只是为了知道‘有没有’,不推荐常规对14岁以下儿童检测幽门螺杆菌。”
“只有在这些情况下,才有必要去检查。”吴慧丽指出,例如孩子经常肚子疼、打嗝、呕吐、反酸、食欲不振等。如果医生怀疑是肠胃问题,在寻找病因时,幽门螺杆菌就是怀疑对象之一。此外,孩子出现无法解释的缺铁性贫血,或者家人患有胃癌;或者孩子因某些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损伤胃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也需要考虑检测。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
并非必须根除治疗
如果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应该积极进行根除治疗?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王姣表示,事实上,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都必须根除治疗。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亲属有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或难治性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计划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且有高危因素,或者家长根除意愿强烈的情况下,才考虑根除治疗。
不过,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难点:儿童可选择的抗生素种类少,抗生素相关副作用大,感染复发率高,且儿童服药的依从性差,容易导致治疗失败,继发耐药性感染。
此外,王姣还建议,由于幽门螺杆菌通过粪-口和口-口途径传播,家庭成员在患儿接受治疗期间,最好也进行检测。
从生活细节做起
可有效预防感染
儿童时期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并非最佳时机,预防感染才是父母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吴慧丽建议,需要从生活中这些细节做起:
忌口口喂食、亲孩子嘴:成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较高,因此不要怕孩子吃不好而自己咀嚼后再喂给孩子,也不要直接亲吻孩子的嘴,以免幽门螺杆菌通过唾液传染。
采用分餐制:最好采用分餐制度,做好菜后直接分到分餐盘中,从根本上解决传染问题。如果无法采用分餐,吃饭时可以准备一双公筷,给孩子夹菜时使用公筷。
注意食品卫生:蔬菜、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净,肉类一定要做熟后再食用。
清洗干净手:如果家里有成员明确感染过幽门螺杆菌,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
多知一点
常吃这类食物
感染幽门螺杆菌概率大增
2024年4月,《食品科学与营养》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日常饮食中“超加工食品”吃得越多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也越高,最高可增加2.17倍。
所谓“超加工食品”,是指在已经加工过的食品基础上再次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通常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是典型的高糖、高脂、高热量食品。例如:新鲜草莓属于自然食物,做成草莓酱后属于加工食品,而继续加工制成的草莓味蛋糕、草莓味糖果、草莓味饼干则属于超加工食品。因此,很多人日常喜爱的薯片、汉堡、比萨、可乐、奶茶、饼干、蛋糕、火腿肠、方便面等,其实都属于超加工食品。
上述研究分析了15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例和302例健康人的饮食数据,其中超加工食品的来源包括糖果和蛋糕、非乳制饮料、乳制饮料、加工肉类和快餐等。研究人员认为,常吃超加工食品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概率增加的原因,主要与其高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加工过程有关。
高盐:超加工食品通常含盐量较高,长期大量摄入盐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从而增加幽门螺杆菌的定植机会。
高碳水化合物:超加工食品中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饮料)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会延长胃酸化时间,增加尿素内流和细菌的氨生成,从而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慢性炎症:炎症的存在是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有利条件。超加工食品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关,例如代谢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
加工过程: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往往摄入更多的快餐和油脂。除了快餐本身所含的钠、糖、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等成分会增加感染风险外,不当的食物处理、不良的卫生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也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有关。
此外,超加工食品的危害不仅限于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还包括损害心血管健康、导致肥胖、增加患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 (本版文字综合自《健康时报》《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