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超声包括子宫、双侧卵巢和附件区的检查,主要适用于妇科系统的肿瘤、畸形及发育异常、炎症、输卵管积水、早孕(包括宫内孕和宫外孕)及育龄期妇女的相关普通筛查。
妇科超声检查前准备工作
妇科超声现在常用的有两种检查方式: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
经腹超声要求适度充盈膀胱。什么是“充盈膀胱”呢?其实就是“胀(憋)尿”,检查前尽量不上厕所。那“适度”是什么状态呢?憋尿程度很难量化,因人而异,并不是有尿意就算憋好了,也不是要憋到尿裤子。一般来说,有憋不住的感觉时最合适。对于老年女性或有盆腔放疗病史的患者,如果憋尿有困难,可以选择不憋尿的检查方法——经阴道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要求排空膀胱。因此,当您拿到医生开的申请单及超声科报到取号条时,请仔细阅读申请单及检查号条上的文字。
特殊病例可能会采取以上两种方式联合扫查,这时超声医生会告诉您该怎么做。
妇科超声检查内容
超声检查作为首选方法,可以区分大部分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原因(除浅表炎症外),如阴道肿瘤、宫颈囊肿感染或息肉、肿瘤等。
盆腔肿块超声检查可提供定位信息,如肿块是来源于子宫、卵巢,还是来源于生殖器官以外。能判断肿块的内部结构,如囊性、实性或囊实性。通常盆腔内能确定子宫来源的肿块多为子宫肌瘤,位于子宫外的肿块包括长蒂浆膜下肌瘤、卵巢肿块、输卵管肿块、生殖道外的肿块(如肠道、泌尿道、手术后的包块如脓肿、血肿及淋巴管囊肿、淋巴结或淋巴瘤等)。
卵巢肿块超声检查可以清楚显示囊性肿块的位置、形态、囊壁厚度和血流等,以利于鉴别性质。卵巢肿块以囊性多见,完全囊性、单房、边界清晰、壁薄者几乎均为良性。育龄期妇女中,≤3cm的单纯囊性肿块多为功能性囊肿(非赘生性);>3cm的薄壁、单房囊肿如定期超声随访观察仍不消失时,应考虑为赘生性肿块。绝经后的卵巢囊肿<5cm者良性多,较大时应注意恶性可能。囊内有密集或稀疏点状回声的囊性肿块中,最常见的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较常见的有黏液性囊腺瘤、黄体血肿、出血性囊肿、脓肿及畸胎瘤等。多房囊性肿块中,表面及内壁光滑、壁薄、囊内分隔纤细均匀者多为良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囊内分隔粗大不均或有较大或多发乳头者恶性多见。卵巢肿瘤中,畸胎瘤、纤维瘤及移行细胞瘤具有特征性表现,实性肿块中恶性者多见。囊实性肿块既可见于恶性,也可见于良性。
卵巢早衰多见于40岁前闭经患者,超声检查可表现为双侧卵巢明显小于正常值,无卵泡或仅有极其小的卵泡,多次随访观察未见卵泡生长发育。
子宫肌瘤超声检查需根据肌瘤生长部位不同,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与子宫肌壁无关)、寄生性肌瘤(浆膜下肌瘤从原附着部位切断,附着于邻近器官、腹膜或大网膜继续存活、生长)、平滑肌瘤转移(腹膜播散、脉管内生长——静脉或淋巴管内)。同时需注意肌瘤的大小和回声改变,有无变性和相关临床症状的突变,并需与平滑肌肉瘤鉴别。子宫肌瘤变性绝大部分为良性,如玻璃样变性、囊性变、红色变性;少数恶性变,国内报道约0.5 ,多发生在40~50岁。子宫肌瘤恶变时表现为短期内迅速增大并阴道出血,绝经后肌瘤不缩小反而增大时需警惕。
妇科肿瘤超声检查新技术
目前国内应用于临床的超声微泡造影剂是一种血池示踪剂。超声造影克服了传统超声和彩色或能量多普勒超声的局限性,能够显示实质组织(包括肿块)的微血管结构。依靠造影剂和各种超声扫查模式,可动态显示病变增强类型,量化造影剂灌注的时间强度变化,从而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如附件区肿块是卵巢癌、良性肿瘤还是炎症等。
三维超声可显示器官的立体结构,实时三维超声可直观显示肿瘤内部结构的解剖形态、空间关系、立体方位及血流变化等,但需要专用探头,且体表检查时若患者过度消瘦或肥胖,难以获得满意图像。
在常规超声基础上,弹性成像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弹性成像技术已用于宫颈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宫颈癌宫旁浸润程度的评估,以及宫颈癌治疗的疗效评估。 (四川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