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危:慢性肝病患者伴消化道出血 ■安:多学科医生竭力救治迎生机
从绝望到希望的生命逆转

      “当时听父亲说,母亲在重症监护室里状况很不乐观。没想到,在医生的竭力救治下,母亲平安了。”前不久,在上海工作的廖女士(化姓)听闻母亲病重,心急如焚,特意第一时间乘坐飞机回到绵阳,本以为是最后的告别,没想到却迎来了惊喜。

       慢性肝病引发致命危机

       一个多月前,63岁的张阿姨(化姓)因呕吐伴黑便、头晕、乏力3天,前往绵阳市安州区中医院就诊。

       经进一步检查,张阿姨状况不容乐观。其肝表面凹凸不平、实质密度不均、肝裂增宽、肝周有少许积液,提示肝硬化;食管胸下段壁增厚呈结节状,最厚处约10mm,疑似静脉曲张。结合各项检查,医生初步判断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化验结果显示,张阿姨血红蛋白迅速下降,重度贫血,表明消化道出血量大且可能仍在持续,面临严重缺血缺氧和失血性休克风险。家属透露:“这几天她大概吐了4次咖啡样的东西,大便也是黑的。”面对这种情况,首诊医生焦急地表示:“怎么不早点来,病情危急,需马上入院。”对于慢性肝病患者而言,出现呕吐、黑便很有可能是发生了消化道出血。

     “立即输血扩容抢救、纠正低蛋白血症、减轻水肿、保护肝功能、营养肝细胞、促进肝脏解毒等功能,必要时行介入、内镜下止血。”入院后,脾胃病科(消化内科)主任徐发勇立即组织医生对患者病情展开讨论,明确治疗方案。

       多学科联合打响生命保卫战

       入院第二天,张阿姨病情急剧恶化,出现发热症状,还排出了暗黑色稀水样大便,上腹部疼痛不适。尽管经过输血,她的乏力稍有缓解,但整体状况依旧岌岌可危,精神萎靡的她虚弱得连话都懒得说。

       主管医生董莉深知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由于肝脏血流灌注不足、肝功能负担过重,加上肠道细菌移位引发内毒素血症以及肝性脑病等诸多因素叠加,极易诱发急性肝衰竭。情况万分危急,董莉一刻也不敢耽搁,紧急召集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决定尽快将张阿姨转入ICU进行全力抢救。

       在ICU,医生们迅速投入战斗。“患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胆红素进行性升高,病情极其危重,不仅患有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救治难度极大。”ICU主任鲁忠诚一边分析病情,一边安排抢救:“立刻紧急输血,补充凝血因子,全力保护肝功能,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

       ICU的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密切监测张阿姨的生命体征。终于,张阿姨的病情出现了转机,病情得到了缓解。

       中西医结合助力康复之路

       张阿姨转回脾胃病科(消化内科)普通病房后,科室为她制定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一方面,继续运用西药巩固前期的治疗成果,精准调控各项生理指标;另一方面,通过中药调理,促进身体的整体恢复,增强免疫力。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张阿姨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精神逐渐恢复,脸上也重新绽放出了笑容。出院时,张阿姨和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近日在电话回访中,张阿姨爱人开心地说:“她恢复得挺好,孩子能放心回外地工作了,我准备找董医生再开点中药巩固。”(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