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在定日县开展救助
重塑信心 从一个足球开始
施小琳讲话
□本报记者 白华宇

       1月13日下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四川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长宋尧带着队员们深入定日县强嘎村,为因地震受灾的村民索朗(化名)一家开展心理测评和疏导服务,并拿出一台崭新的手机送给了他们。

       1月7日发生的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使索朗家的房屋受损。宋尧第一次遇见索朗时,一家人已得到妥善安置,吃上了热饭。索朗在接受心理援助时说,一家人的手机都在地震中被压坏,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部新手机。收到手机的索朗好似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不停感谢着心理救援队队员们。

     “手机送出去后,一家人的心态松弛了很多。”宋尧告诉记者,心理救援队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工作看似简单而琐碎,但正是在这些实现一个个小愿望的过程中,他们帮助一位又一位受灾人员补上了乐观生活下去的最后一块拼图。

       第一步 首先是一个玩字

       1月11日上午,受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四川省红十字会安排协调,4名四川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员抵达定日县长所乡强嘎村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在这里,心理救助的第一步并非让受灾群众直抒胸臆,而是陪伴,“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玩。”宋尧告诉记者。

       宋尧说,心理救助的第一步不是立刻让受灾人直接揭开伤疤,而是主动走近和融入。“我们作为志愿团队,不能从医学上诊疗心理疾病,但可以通过多种专业的干预融入他们的想法和生活轨迹,来尝试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走出阴霾。”于是,救援队队员和当地的小朋友们唱歌、画画、踢足球,安置点的空旷处总有在救援力量带领下的各种趣味活动。

       据了解,在救灾过程中,有救援队员发现当地的很多小朋友喜欢踢足球,家里的墙上挂着足球明星的海报。了解到情况后,宋尧和队员们立即驱车前往2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市区采购足球,随后踢球一下成为安置点最热门的体育活动之一。宋尧和队员们顶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压力,通过足球和许多小朋友熟络了起来,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心理融入活动。

       通过画作来窥见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干预的常用方式之一,队员们便发给小朋友们纸和彩笔,让他们自由地画出自己的所想所感。宋尧告诉记者,在收到小朋友们的第一批画作以后,最先被激励和感动的反而是自己:“一般来说,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人群会用偏冷偏暗的色调作画,但我们收到的画都非常鲜艳多彩。”他说,小朋友们画出的普遍是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宋尧介绍说,尽管有部分人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情绪问题,但根据救援队初步测评,多数小朋友的心态是积极乐观的:“这要得益于国家对灾害救援的迅速和高效。无论是专业救援队还是我们的子弟兵都第一时间到达了灾害现场,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努力抢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这样的速度和效率能让受灾群众更加安心。能够成为如此科学高效救灾体系的一分子,我们所有队员都很骄傲。”

       实现愿望 把未来生活过好

       通过一次次的融入和“玩耍”,救援队队员们一步步打开了受灾人的心扉,但作为灾后心理救助人员,他们也无法陪伴受灾人的整个信心回归之路:“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他们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通过高效救援,受灾群众都很快得到了妥善安置,接收到的救援物资也堆成了小山:“很多人有着不同的小需求,比如想要跳绳、羽毛球拍或者文具。”在记录了大家的需求后,宋尧就和队员们驱车去日喀则市区按着清单购买。宋尧说,救援队不能为当地人作出承诺或进行超出能力的帮助,但通过满足大家的小心愿,来让多彩的生活继续下去,是受灾人员走出灾害阴影重拾生活信心的重要一步。

       随着救援队员和受灾群众愈加信任,心理测评和干预工作也顺畅了起来,有人会主动找到队员谈心,讲出自己的烦恼、情绪上的波动和小愿望,队员们一一倾听和给出建议,安置点的人们不仅能吃饱穿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在抵达强嘎村不久,心理救援队队员们给在当月过生日的小朋友举行了一次集体生日会,已经把队员们当作朋友的“小寿星”们,纷纷讲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非常直白和真诚的和我们聊天,有的想成为足球运动员,有的想当兵,有的想像我们一样去帮助别人。看到他们一步步从灾难中走出来,面对新的生活,我们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宋尧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