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1月5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遵义@1935”贵州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在贵阳启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人民网等媒体的代表及北京、广东、四川、重庆等地的文旅达人共计30余人,组成采风团,行进式探访红城遵义,在红色故事中感知老区新貌、传播红色文化。
在1月5日至11日为期7天的主题宣传活动中,采风团先后前往苟坝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娄山服务区等地,在追寻革命先辈足迹的同时,感受革命老区的蓬勃脉动,传播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及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艺术+科技”
解锁红色文化沉浸式新体验
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紧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处,一组形似红色飘带的建筑格外醒目,这就是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简称“红飘带”),也是许多外地游客打卡贵州之旅的第一站。
“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多媒体声光……”在首站“红飘带”,采风团透过精彩绝伦的科技艺术盛宴,沉浸式回顾了红军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标志性项目、引领性工程,“红飘带”由《红飘带·伟大远征》和《红飘带·多彩飞越》两大部分组成,突破了以往依赖实物、图片、文字展示红色文化的传统路径,以数字化、艺术化的手段展示长征文化。
记者了解到,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红军足迹遍及贵州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截至目前,贵州共有不可移动长征文物750多处、可移动长征文物2500多件(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多处。
据“红飘带”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10月建成试运营以来,“红飘带”已合计演出9900余场,接待超100万人次。
传承红色火种
健康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1月6日,“遵义@1935”媒体采风团从贵阳驱车前往遵义市播州区,参观位于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的苟坝会议会址,感知90年来革命老区的新变化。
如今的苟坝村,已从长征路上的转折地,摇身一变成为精致的美丽乡村,在红土地上播撒下健康的种子,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发展篇章。
作为著名的“杜仲之乡”,2014年起,苟坝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大规模发展杜仲产业。在外经商的费元开响应号召,返乡创业,带领村民成立了以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
“受益于土壤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这里种植的杜仲绿原酸含量高,品质好。目前,杜仲树种植面积达4500多亩,已经有四川的公司预订了5000吨杜仲。”费元开介绍,合作社带动了苟坝村800户3000多人就业,村民每户年均增收达到3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年收益最高达20万元。2024年4月正式投产的杜仲加工厂,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原材料,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产值已达800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苟坝村,中药材产业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载体。游客们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过程,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红色文化与健康理念相融合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