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4年12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德阳市人民医院走过80年征途,人人牢记医院核心理念
以行动体现大医在德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行医德为先,续写济世新篇。走过医院发展80年的漫漫征途,一句铿锵有力的“大德为医 大医在德”,不仅仅是德阳市人民医院全院职工人人牢记的医院核心理念,更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代“德医人”始终为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不懈努力的底色。从简陋诊室到现代化医疗大楼,从寥寥数位医者到汇聚各方精英的医疗劲旅,变的是外在的规模与设施,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大医之德。

       建院80年来,每一代德医人的奋斗故事,将“大德为医 大医在德”的核心理念具象化。

       坚守初心

       突破“不可治之限”,探寻“治愈之路”

       作为德医杰出医师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德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的彭暾行医五十余载,几十年如一日以仁心仁术服务每一位患者。

     “传统中医药在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带瘤患者生存时间以及减少远处转移灶发生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彭暾在汲取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研究,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创制了以扶正培本为主,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等为辅的抗瘤1、2、3号合剂,不仅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与手术、放疗、化疗联合运用而产生协同效果,让许多备受治疗副作用折磨的患者找到了缓解不适的可行方法。

       学医要先立德,是彭暾带学生时首要强调的一课。医者既要有医术更要有仁心,要方方面面为病人考虑。每次开出的处方都要反复检查几遍,看看还能不能尽量使用价格低的药物,这样病人的负担就会轻一点。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他坚持带教,积极培养中青年中医人才,先后收徒15人,把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还从自己不算高的收入中抽出一部分,用于资助学生,爱心捐款金额达上万元。

       患者能治愈,是彭暾一生的追求。青年医务工作者代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药剂科李成龙博士,在探寻“治愈之路”上,也延续了这样一份德医人的坚守。

     “药物的科研工作确实很乏味,面临失败是一个常态,只有在失败中不断去磨炼、探索,才能做出成绩。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希望使科研成果真正造福患者,这才是我真正追求的。”李成龙所做的药物科研课题是德阳市医疗领域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开创了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先河,也实现了德阳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彰显大爱

       舍弃“难舍之情”,谱写“生命赞歌”

       如今,当被问到“如果再有使命召唤,你是否还会选择勇往直前?”骨科副主任医师朱仲伦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

       2016年,朱仲伦远征几内亚比绍之前,不舍地将遗嘱偷偷地塞进结婚证里。而到达几内亚比绍一个月后,朱仲伦又从德阳市人民医院领导发来的慰问信里得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身负使命,朱仲伦仍不遗余力地为当地带去帮助和健康。在当地医院,朱仲伦先后开展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开放性骨折清创外支架固定术、肌腱神经探查修复术等手术,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治疗技术。两年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台手术,但当地患者对他表达感谢时的眼神和动作让他永生难忘。

       2023年,从东帝汶回到家乡德阳的妇产科医生张敏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在海军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参与接生了一个孩子,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将德医精神传播到异国他乡的一次宝贵实践。”回忆起自己的援外经历,张敏说道。

       与这二人不同,驻村干部朱茂才,一名德阳市人民医院的男护士,他用别样的实干方式将大爱留在了大山。作为驻村工作队员,朱茂才走进了大凉山金阳县丝窝乡洛古村。他张罗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小超市,联系进货渠道,教授村民经营,让村民生活更便捷。他每天都坚持入户,在农民夜校教大家识字,说普通话,教一些卫生常识,和大家同吃同住,用自己带来的药品给村民处理小伤小病……

       作为德阳市人民医院派驻专家,胡琳娟被任命为若尔盖县人民医院院长。其常年驻点帮扶,作为沟通的桥梁,实现“组团式”帮扶,在线实时支援,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同质化管理、同质化培训……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胃肠外科副主任杨勇及其爱人、肛肠科医生郑帆,也毅然选择共同前往若尔盖。然而,郑帆刚到若尔盖便发现自己怀孕,这无疑给她的高原医疗工作带来了额外的挑战。但面对这份意外的惊喜与责任,郑帆没有退缩,她在确保自身健康的同时,依然坚定地投入一线医疗工作中,与杨勇并肩作战,为当地患者带去了急需的专业技术。

       从提升医疗技术、拓宽生命的广度与深度,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乃至参与国际援助,“德医人”始终在路上。他们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践行着德医人的责任和担当,用医之大德谱写“生命赞歌”。

       勇攀高峰

       克服“不敢攀之惧”,拥抱“累累硕果”

       医院始终倡导持续学习的文化,鼓励科室人员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2023年7月中旬,四川省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四川省2023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德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成功立项2023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也是德阳市首次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自独立成科以来,经过10余年的不断发展,医院泌尿外科目前已成为德阳市规模最大,开展业务最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泌尿外科专业科室,承担着德阳市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科研教学工作。

       7月的硕果,还有“四川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地德阳市人民医院,这也是目前德阳地区唯一的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前,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重症医学科共同组成的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能够开展国内或省内领先的神经系统疾病核心诊疗技术,临床科研综合实力位居省内前列。

       同年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获批建设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成功入选“登峰计划”,开启了全方位提升区域内重症救治诊疗水平,打造区域重症救治体系的新篇章。在市级范围内牵头成立重症医学医联体、专科联盟或专科协作网络,开展学科支持、人员培训、上下转诊等多方面的工作,推动疑难病例会诊、双向转诊和医疗质控工作开展,建立符合重症医学诊疗特点的分级诊疗体系。

       经过多年深耕细作,德阳市人民医院在学科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展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截至2024年底,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19个,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更引领和带动了周边地区整体救治水平的提升,创造了5年国考3年A+的成绩。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历代德医人发展医学技术、投身学科建设,创新医院管理的足迹。

       2024年的收官之时,一首名为《我,是德医》的建院80周年系列活动主题曲,唱出了德医人“感恩成德、创新立德、温度明德”的历史印迹,唱响了全体员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德阳市人民医院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努力“破壁”“追光”,让五代医院在时光的见证下,逐步成长为一流的国际化区域医疗中心,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