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倾情帮扶下,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技术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作为区域内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力量,省三院心血管内科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做好护“心”人,点亮“心”之光。
“心”突破,赋能科室“夯实力”
这一年,是迎来“心”突破的一年。省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不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还成功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并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省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构建起高效、精准的急救体系。该体系确保了从患者发出求救信号到手术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迅速响应、准确无误且井然有序地进行。
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的技术实力日益精进,医疗质量实现了稳步提升。在此期间,新技术与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
据统计,心血管内科在过去一年积极申报了8项新技术,并成功实施了3项,另有5项新技术已成功转化为常规治疗手段,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钟毅教授作为学科主任,不仅操刀完成了多项高难度手术,还频繁到院指导,与团队成员深入交流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前沿动态。在他的带领下,心血管内科团队不断挑战自我,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手术量的显著提升,是心血管内科技术进步的直接体现。自2023年8月底正式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以来,介入团队在短短4个月内便成功实施了100台手术。
随着冠脉介入手术与起搏器植入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心血管内科的病例组合指数(CMI值)也从原先的0.67跃升至0.83,这标志着科室处理复杂病例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心”希望,技术进步“焕活力”
这一年,是满载“心”希望的一年。在完善的急救体系支撑下,众多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这里获得了新生。他们之中,既有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才俊,也有年逾九旬的耄耋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因医疗技术的进步焕发了新的活力。
90岁高龄的谭婆婆,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位。她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极大。然而,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晕厥和心脏骤停,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没有退缩。他们迎难而上,成功为谭婆婆实施了手术。术后,谭婆婆状态良好,她感激地说:“是省三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能够继续与家人共度美好的时光。”
小杨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这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发作时,胸痛难忍,生命危在旦夕。然而,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省三医院多科室通力合作,急诊科、心血管内科、介入放射中心、重症医学科等迅速响应,仅用10分钟便成功为小杨打通了堵塞的血管。小杨的朋友在感激之余,也深深被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所折服:“我知道这个病的严重性,他还那么年轻,你们真是做了件大好事,救了他一命!”
“心”防线,健康宣教“聚合力”
这一年,是筑牢“心”防线的一年。心血管内科团队致力于通过多种渠道共同构筑起百姓的健康屏障。他们深知,科学有效的防治宣教工作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提升民众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
心血管内科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始终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健康宣教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他们广泛开展胸痛识别宣讲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通过举办义诊、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民众传授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
钟毅更是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各类义诊活动。他运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的热情,耐心为患者解答疑问,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心”发展,队伍建设“增动力”
这一年,是迎来“心”发展的一年。心血管内科坚定不移地秉持着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不仅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临床科研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员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科室派遣了两名介入护士前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进修,进修人员将所学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科室,与团队成员共享,为科室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创新思维。这种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使得科室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在帮扶专家的指导和援助下,省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技术水平不断增强,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更为科室树立了良好口碑。
心血管内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室将继续秉承高端人才带动学科发展的战略,将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科室发展的核心动力,力求推进帮扶工作走得更深、更实,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继续向着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