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身体还不足以适应现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引起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腰腿痛问题日趋严重。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常见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青少年群体逐渐增多。青少年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特点,非手术治疗难度大,手术治疗又会对处于生长发育的身体造成多种影响,规范化防治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重塑青少年健康身心、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社会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病因及临床特点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指发生在青少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公认的年龄是12~21岁,以16~21岁为主。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切发病原因仍存在争议。目前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外伤、发育异常、不良生活姿态、肥胖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常存在隐匿性,具有体征重、症状轻的特点,发病初期容易被患者本人和家长忽略,往往出现明显症状时已比较严重。影像学检查多伴有骨骺软骨损伤、软骨结节形成。查体多表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高,脊柱侧凸姿势明显,行走时强迫体态等。
典型症状及体征
与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症状轻、体征重的特点。症状轻多是由于青少年脊柱活动度较大,神经根可活动空间较大,可避免严重受压,患者双下肢感觉和腱反射改变往往不明显,神经系统检查如感觉分布区障碍、下肢腱反射消失等改变较少。体征重尤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高,脊柱侧凸姿势明显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及治疗方法
检查方法:MRI(磁共振成像)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清楚显示椎间盘、脊髓的软组织信号。CT(计算机断层扫描)与MRI相比能更好地观察腰椎的骨性结构,能清楚分辨突出椎间盘组织信号,常显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伴有骨骺软骨后侧缘损伤,软骨结节形成;X线虽不能直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但可以显示腰椎骨结构及序列变化,特别是全脊柱拼接片能很好地显示脊柱序列,判断脊柱是否存在侧弯、旋转等;脊髓造影和椎间盘造影、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影像学与症状体征不符时责任节段的确定、腰椎手术失败后治疗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在影像学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神经根损害的存在。
治疗方法:青少年脊柱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椎间盘尚未发育成熟,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主流思想认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但因为其自身的突出特点,非手术治疗时间长、难度大。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结合中医治疗和个体化运动处方、心理干预、疼痛自我管理等方法可有效缓解症状。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消炎药、营养神经药、肌肉松弛剂等,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全身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避免多重用药和处方级联反应。保守治疗过程往往是动态调整的,应充分利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优势,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个体化运动处方、心理干预和自我日常管理在治疗中后期显得尤为重要。
若经上述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病史超过6~12周,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严重影响学习、工作或生活;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等;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腰椎管狭窄,上述治疗无效者,可选择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须结合青少年特点,减少术后不良影响。
日常预防
青少年时期,一旦腰椎间盘发生突出,这种情况往往是不可逆的。腰椎间盘突出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长远的损害。因此,针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以确保青少年的腰椎健康。
首先,家庭应当承担起责任,加强对青少年腰椎疾病的科普宣传,帮助他们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家长应引导孩子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姿势,比如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久坐不动等。同时,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比如定期进行腰背肌的锻炼,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其次,学校也应发挥其作用,将体态评估纳入体育测试的范畴,并定期进行。通过体态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亚健康问题,如脊柱侧弯、姿势不良等。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采用运动干预的方式进行矫正和改善。
最后,社会层面也应提供支持,比如通过媒体和公共宣传,提高公众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重视。最后,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反复腰腿痛症状的青少年,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一旦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应尽早开始治疗,以减轻症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四川省骨科医院 颈肩腰腿痛2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