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知道,带娃是项体力活,也是道思考题。小的时候,天天喂奶、哄睡、换尿布无限循环;长大一点,天天追在孩子屁股后头收拾玩具、衣柜、卫生间;再大一点又要愁学习,愁坏毛病纠正,愁人生观培养……孩子是亲生的,但家长也是真扛不住。有没有锦囊妙计指点一下?
第一招
适度偷懒 育儿更高效
有时候,带娃是真的很想要偷个懒。其实,有些“偷懒”还真的可以有,甚至反而对孩子更好,能让他们更健康。先分享以下六个小技巧。
技巧一 不每天给孩子洗澡
天气变凉以后,给孩子洗澡的步骤就更复杂了:提前打开取暖设备,说服不愿意洗头洗澡的孩子,和孩子一起在水里折腾好一会儿,再忍住不发火给他们擦干穿上衣服,最后还要回头收拾一地狼藉……
有时候真的很想偷偷懒,今天就不给孩子洗澡了。别说,不天天洗澡,反而对孩子的皮肤更好。
为什么呢?洗澡带走了人体表皮的污垢,也带走了能保护皮肤的皮脂。孩子的皮肤本来就比成人娇嫩得多,天天洗澡又没有及时涂润肤乳,很容易造成干痒、皴裂的问题,反而会伤害了他们的皮肤屏障。
所以,孩子不是每天都必须洗澡,每周洗2~3次澡就行,当然也可以按照家里习惯,或者出汗多少来安排。不洗澡的时候,给他们洗个屁屁、小脚丫和小脸蛋就可以了。
技巧二 不每次洗澡都用沐浴露
给孩子洗澡、洗屁屁、洗头的时候,懒得每次都用香皂或者沐浴露,这就对了。
上文提到,孩子的皮肤本来就容易干,强力清洁产品会让他们的皮脂变得更少,保湿能力变得更差。所以,真不需要每次都抹香皂或者沐浴露。
对孩子来说,如果活动量大、出汗多,就可以使用沐浴露,如果天气干燥出汗也不多,就可以不用。总体上来说每周用1~2次就足够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不是用了香皂或者沐浴露,洗完澡后都要及时擦干,涂上润肤乳。
另外,像是屁屁这种部位,更推荐用流动的水来清洗,最好不用清洁产品。
技巧三 少给孩子掏耳朵
有些家长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总能不经意看到他们耳朵眼里藏着一些小东西。但是转念想想,掏耳朵还得拿工具,再费尽心力把活泼好动的孩子控制住,不禁内心说一声:算了。
其实,勤快地给孩子掏耳朵,反而有可能会伤到他们。
因为,小孩子的耳道更短更窄,皮肤的免疫力也比较弱,掏耳朵很容易引起外耳道炎。如果没掌握好度,还有可能伤到他们的耳膜。
专业角度来看,即便不专门掏,耳屎也会随着说话、咀嚼等日常动作自己掉出来。更何况,正常的耳屎还能阻隔微生物、小虫子和水,保护宝宝的耳朵。如果宝宝耳屎真的很多,出现明显的不舒服,或者老是用手去抓耳朵,建议最好带他们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求助,不要自己在家掏。
技巧四 偶尔买成品辅食“凑合”
很多家长如果前一晚因为照顾孩子没睡好,第二天就没力气做辅食。
其实,辅食可以不用顿顿做,偶尔吃点成品辅食,可能更卫生、更有营养保障。
儿科医生表示,类似婴儿肉泥,是通过标准化的卫生加工和密封保存来防腐的,也不添加防腐剂,比家里制作的肉泥可能更卫生。或者高铁米粉,还额外添加了铁元素,也比家里做的米糊更补铁。
所以,偶尔用成品辅食“凑合”一下,真的挺不错。打开包装,只需要一秒钟,节省出来的时间陪孩子玩一会儿,对新手爸妈来说实在太香了。
当然也要提醒家长,购买成品辅食时,要注意选低钠的产品,对于刚开始吃辅食的孩子,更要记得给他们选单一的食材来尝试。
技巧五 孩子不吃饭也绝不喂饭
在吃饭这件事上,10个孩子里有9个都不积极,大口吃饭的好像只有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是全家出动追着喂。追着喂太累了,大人也吃不好,还容易越喂越急躁……
其实,不追着喂饭,不仅能节省大人的精力,还能让孩子对吃饭这事感受更好,养成更好的用餐习惯。
追着喂饭,孩子没办法控制自己吃什么、吃多少,会消磨他们吃饭的乐趣,也容易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不专心吃饭的坏习惯。
在孩子吃饭这事上,真不建议强求。小一点的孩子自己吃,还能锻炼精细动作能力,大点的孩子不吃说明没那么饿,等下一顿再吃也行,没必要追着喂。
适当放手,把吃饭变成一件更快乐的事儿吧。
技巧六 孩子能自己玩就不去陪
有娃家庭,家里事情总是做不完。有时候忙着洗衣服、拖地,看着一旁默默玩的孩子,小小的背影还挺孤独……但切记,千万别内疚。
其实,孩子一个人专心玩的时候,宝贵的专注力正在一点点累积,只要他们不闹,各自安好就是完美的选择。
美国心理与脑科学教授Chen Yu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发现,宝宝本来自己玩得好好的,但在父母指导或者摇晃玩具后,他们的专注力会被迫中断,心思再也不放在玩具上。
所以,当宝宝自己在玩玩具时,不打断、不纠正,才能让他们更专注。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安慰每一个辛苦带孩子的家长:带娃真的已经很辛苦了,有时候偷点懒也挺好的。
第二招
反向育儿专治各种不服
不同于上一辈的传统带娃方式,如今很多年轻家长带娃专治各种不服,主打一个“不惯着”。“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来了解一下这种“以退为进”“反向带娃”的方式。
案例1 “她在地上打滚,我也一起躺地上”
“90后”妈妈小张,女儿刚3岁。她说自己带娃就一个原则——不娇惯。用她的话说,“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凭什么让着你?”女儿喜欢吃冰激凌,但小张却不敢让孩子贪凉。“我家宝宝因为我们不让她吃冰激凌,就在地上打滚儿。我见怎么也劝不好,索性一起躺地上,比她哭得还大声。你别说,这招儿还挺管用,没一会儿她就不哭了,呆呆地看着我。”
小张说,自己也是新手父母,不懂如何带孩子,经常上网“取经”。她注意到,很多年轻家长跟她差不多,“网上不是有句话吗——‘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我觉得在某些场合,这句话‘在理’,你要让孩子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他才能自己判断还要不要做。”但她也表示,当类似的手段起到作用的时候,父母也要跟孩子讲明白,家长为什么这么做,“标本兼治,才是硬道理。”
案例2 “孩子可以哄可以宠,但要有原则”
1987年出生的伊女士是位二胎妈妈,两个孩子哥哥7岁,妹妹4岁。“孩子跟着奶奶或姥姥时,比较受宠。出门经常要什么老人就给买什么,不买孩子就会哭闹,但是跟我们出去他们就不敢。”伊女士分享自己的带娃经验说,有一次她带女儿出去玩,女儿看中了一个玩具,站在那里不给买就不肯走。“我就说,那你就站在这里,你不走,我就先走了。之后我也不管她,掉头就走。她看着我走出很远,态度坚决的样子,只得乖乖跟了过来。”
在伊女士看来,孩子可以哄,也可以宠,但是要有原则。“小孩子都喜欢买东西。但出门之前,我会跟他们讲好,一个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价格不能超过多少钱。约定好之后,再带他们出门,这样也给他们树立了一个规则意识。通常情况下,他们都能够遵守约定。”伊女士认为,孩子小时候正是建立秩序的阶段,家长不能一味顺从。
专家提醒
家长也要把握好“反向育儿”的分寸
类似的带娃方式被年轻父母视为“反向带娃”。网友评论也很有意思,“几岁的逆子怎么可能玩得过几十岁的逆子。”“这都是‘90后’父母玩剩下的。”对于年轻父母“反向带娃”的方式,心理咨询专家韩三奇认为,从积极的角度讲,这种方式表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成长,有所反思。
“这种‘反向带娃’类似于心理学当中的结果教育,家长把结果直接呈现出来。”韩三奇说。但在一些公众场合,如果任由孩子长时间哭闹,而不去制止,这种处理方式,会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困扰?他介绍,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对于低龄的孩子直接抱离现场,脱离公众情境,家长的压力会减少,孩子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对于大龄的孩子,可以进行事后管理,比如当时跟孩子商定换个地点再聊,暂时搁置孩子的诉求,或者有限度满足孩子的某些诉求,让彼此对抗的情绪先缓和下来。然后,倾听孩子的述说,因为允许孩子诉说,会快速释放孩子的对抗情绪,只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之后的沟通才会有效果。
韩三奇认为,7岁之前大部分决定还是要由家长主导,不能过早“放权”。他提醒,“反向教育”也要区分年龄段,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思维特点不一样。低龄孩子采用结果教育,对于八九岁之后的孩子,则要改变策略,进行逻辑教育。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看到因果关系,就不能只盯着结果去责备他,而是要对孩子加强引导。比如作业没有完成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孩子自己不会做,还是没时间做?讨论代替指责,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凡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交由孩子自己处理,孩子的责任意识、行为规则观念会慢慢养成。”
第三招
巧妙安排放学后的“黄金3小时”
阳阳上四年级,学习习惯和成绩都很不错,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家长从未表现出对孩子学习的焦虑和担忧,她传授经验说特别重视孩子放学回家后的三小时。她说,早上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学,都是忙忙碌碌的。只有孩子放学后的三小时是父母和孩子深度交流、学习玩耍的时间,这是“黄金三小时”,这段时间所填充的内容每个家庭差别很大,也许一天两天看不出什么区别,但一两年后,孩子就会有明显的变化。
1.餐桌沟通时间
父母下班后要忙着做饭,没时间和孩子聊天,在餐桌上吃饭的时间自然而然就成了亲子沟通的不二之选。餐桌本是一家人享受美食的地方,可一些家长特别喜欢把它变成教育孩子的场所。用餐本是一件美好又享受的事情,若让孩子在潜意识里把“吃饭”和“挨训”联系在一起,再美的餐食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有一位父亲,他通常在饭桌上这样问孩子:“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今天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助的吗?”简单的四个问题,让孩子感受到关爱与支持,也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使得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当孩子不愿意说时,父母可以先说一些工作中轻松的事情活跃一下气氛,调动孩子的分享欲。当孩子打开话匣子时,父母可以适时正确引导。
不带情绪的、温和、坚定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这样,孩子才会更相信父母,分享给父母更多。
2.学习时间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写作业,都需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果良好的习惯没有建立起来,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困扰,也会给父母带来极大的压力。
父母在陪伴孩子写作业时,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写作业前处理好杂事
有时,孩子写作业不够专注,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干扰,比如电视的声音、他人的交谈,或是被桌上的玩具吸引。也可能是他们自身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比如喝水、吃零食、上厕所。因此,在孩子开始写作业之前,父母应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并让孩子做好准备工作:桌面整洁,不留玩具;提前满足身体需求,如喝水、上厕所;如果饿了,可以先吃点小食。一旦开始写作业,就要保持专注,不随意离开座位。
引导孩子将作业排序
父母可以询问孩子:今晚有哪些作业?哪些作业写起来容易一些?哪些作业写起来困难一些?把每天的作业一项一项地分类列出,并与孩子共同决定写作业的顺序。写作业时,每完成一项就打个钩,再接着完成下一项。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有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学习习惯。
协助孩子掌握检查的方法
一些孩子检查能力有些欠缺,认为写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把检查的任务交给父母或老师。其实,检查是很重要的。检查方法掌握了,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时间
每个孩子都具备热爱阅读的潜能,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
激发阅读热情,发现阅读的魅力
为何有的孩子对阅读缺乏热情呢?原因在于,父母往往基于自己的理解或他人的推荐为孩子选择书籍,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喜好,导致他们难以投入其中。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父母可以先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为他们挑选一些喜欢读的书籍。
父母树立榜样,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阅读,并非仅凭父母的一句指令,孩子便会欣然接受。但如果父母以身作则,捧起书本静心阅读,孩子就会乐于模仿。父母在家中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孩子未来成长的模板。
分享阅读体验,积累知识财富
父母也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心得,通过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与记忆。睡前的阅读时光,是一种温馨与品质共存的仪式。它不仅能将家庭笼罩在爱的氛围之中,还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放学归家后的这三个时段里,孩子可以尽情享受放松与消遣,但同时也要融入学习和阅读的元素。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为家庭营造出一段充满温情的欢乐时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共度时光,父母和孩子都能在相互陪伴中共同成长,变得更加出色。
(本版文字综合自《人民教育》、北京日报客户端、丁香妈妈微信公众号)